第2557章 临阵换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孙翊出兵一年多,潘濬与蒋钦便是不可或缺的大将,或为前锋,或为后拒。进攻益州,蒋钦便成了铁打不动的前锋,破于禁,取江阳,接连建功,威名日盛。
潘濬却连一点油水都没捞着。
要说不着急,那是骗人的。
不过潘濬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无论是经验还是资历,都无法与蒋钦相提并论。与蒋钦争功无疑是自讨没趣。对孙翊来说,益州之战就是练手,将来出征海外,天地广阔,作战的机会很多,不可因小失大。
所以,他一直很安静地接受命令,尽可能将每一次任务都完成得尽善尽美,让孙翊没有后顾之忧。
这一次,孙翊前往符节,进攻夏侯惇,就将留守江阳的任务交给了他。
战船数量有限,绝大部分都被孙翊带走了,潘濬手里只有几十条民船,自然无法在江面上与孟达交战。不过江阳(今四川泸州市)地处贵州、益州交界,有不少山地,长江两岸都是山,水就山势,接连拐了好几道弯,江阳城外正是江面最窄之处。
潘濬理所当然地在长江两岸架起了抛石机和重弩。
刚刚分到了土地的江阳百姓热情高涨,积极为吴军提供协助,男子构建阵地,运送物资,女子为将士洗衣、做饭,以便吴军将士能安心作战,击退来敌。
他们都清楚,曹操是依靠世家支持的,如果曹操胜了,以王安为首的四姓八族肯定会翻脸,不仅会将土地夺回去,说不定还会加倍报复。
有了百姓帮助,数日之内,潘濬就在长江两岸完成了部署,在江面上架起了几道浮桥,严阵以待。
孟达本无死战之意,见潘濬守得严密,立刻下令停止前进,命人向曹仁报告,同时不紧不慢地在南岸立阵,试探性进攻南岸的吴军阵地。
潘濬没给他留面子,迎头痛击,杀死杀伤近百人。
孟达识相的收兵回营,紧守营栅。他知道潘濬求战之意甚浓,不想成为潘濬功劳簿上的一笔战功。
曹仁收到孟达的消息后,率部赶来,查看了形势后,决定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同时进攻南北两岸。孟达进攻江南的吴军阵地,他本人则进攻江北的吴军大营,力争尽快收复江阳,增援夏侯惇。
救兵如救火,曹仁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攻击。
潘濬据守阵地,寸步不让。
——
夏侯惇心急如焚。
吴军三面来袭,他分身乏术。
杨洪赶到后,向夏侯惇汇报了江阳失守的经过,以及诸葛亮与他会面的事,一五一十,原封不动。夏侯惇听了,更是头大。吴军来势汹汹,连谈判都不想谈,一旦遭遇,必然是一场恶战。
从雁岭、江阳两次战斗可以想见,吴军的战斗力极强,非蜀军可敌,符节县城比江阳强不到哪儿去,怕是守不住。
左右权衡之下,他决定放弃符节,收缩兵力,退守江州。
江州(今重庆市)是益州东部门户,是平原与山地的转换处。江州向东,以山地为主。江州向西,则以平原、丘陵为主。曹操在鱼复作战,一旦江州失守,曹操就被封在了山区,再无回旋余地。
黄忠正在率部赶来,江州是必争之地。相较于江阳、符节,江州的城池要坚固得多,更利于坚守。
夏侯惇退守江州,娄关就成了孤城,腹背受敌,旋即告破。
周瑜率部翻越娄山,沿安乐水(赤水河)而下,到达符节,与孙翊会师。
孙翊由武陵入牂柯,原本就是同一战区,只是孙翊在牂柯南部作战,直入南中。周瑜一直在牂柯北部作战,两人军书往来,却没有见过几面。相互之间只是配合作战,不存在统属关系。
如今在同一个战场作战,谁指挥谁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将来进攻江州,与黄忠会师,也有同样的问题。
在攻取雁岭,由僰道东进江阳时,诸葛亮就建议孙翊主动上疏天子,请求天子下诏,由周瑜负责益州南部的战事指挥。
孙翊不太理解。
他倒不是看不起周瑜——对他而言,周瑜就和孙策一样,是他的兄长——而是觉得他是右都护,要比周瑜这个天竺大都督高半级,就算不顾及他的面子,也要顾及麾下文武的想法,至少会让他与周瑜各负责一块,不会让他反过来要听周瑜的命令。
但是诸葛亮坚持他的理由。早在初平年间天子征战南阳时,周瑜就是副将的不二人选。他之所以没有成为都护,只有一个原因,他不姓孙。因为牂柯的战事,周瑜错过了很多机会,但他什么也没说,天子都记在心里,一定会给他补偿。
益州之战就是最好的机会。
可是对于孙翊来说,这个机会却不怎么合适,风险太大。与其让他承担战败的风险,不如由周瑜全权指挥,孙翊还可以借这个机会学习周瑜的用兵之道,并与周瑜麾下诸将处好关系。毕竟将来出征海外,孙翊大概率要和周瑜、太史慈、甘宁同路,长期合作是避免不了的。今天抢了他们的功,落下了恶名,将来可能要加倍偿还。
孙翊将信将疑,但他一向信任诸葛亮,还是接受了建议,上疏行在。只是路途遥远,而且江州、鱼复还控制在蜀军手中,斥候来往不便,要等到诏书还需要一段时间。
得知周瑜将至,孙翊亲自出营迎接,逆水而上,直到十里之外的凤凰山,在山坡上设宴,为周瑜接风。
孙翊先见到的是贺齐。
见孙翊亲自来迎,贺齐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向中军汇报。他自己没有下船,就在船上等着,等周瑜、祖郎来了之后,才一起登岸,与孙翊见面。
见了面,没等周瑜说话,孙翊就快步迎了上来,大笑道:“兄长,别来无恙?”
孙翊当年随母兄一起住在周家,一直将周瑜当作兄长看待。在孙策身边见习的时候,每逢周瑜回朝,他也是围着周瑜请教各种问题,周瑜倒是习惯的。只是如今孙翊身为右都护,又统领大军作战,身份比周瑜还高半级,周瑜岂能还像以前一样安之若素。
周瑜赶上两步,抢先拱手施礼。“天竺督瑜,拜见右都护。”
孙翊连忙托住周瑜的手肘。“兄长,你这就见外了。于公,你我皆直属枢密院都督处,都是陛下的爪牙,你任都督时间更长。于私,你我都是陛下的手足,你又年长。于公于私,都应该我向你行礼才对。你这么做,让我以后如何面对陛下,如何面对其他都督?”
周瑜含笑拱手。“正因为如此,瑜才要以身作则,不能放肆,坏了礼仪。”
两人互相谦让了一番。周瑜正式向孙翊介绍荀攸、贺齐、祖郎等文武,孙翊与他们一一见礼,又隆重介绍诸葛亮、蒋钦及蒋琬等人。诸葛亮、蒋钦都是孙策身边的人,与他们并不陌生,很快就熟悉起来。
周瑜受阻于娄关,慢了一步,被孙翊抢了头功,贺齐、祖郎等人心里多少有些想法。如今又因孙翊逼走了夏侯惇,他们才得以进入益州,又欠了一份人情,心里更别扭,一直担心见了面之后如何相处,在围攻江州的战事中如何分配任务,多少有些防备心理,只是碍于孙翊的身份,不能摆在脸上。
如今见孙翊姿态放得很低,心里的疙瘩也化解了些许。
当然,战场主导权还是要争,总不能在牂柯练了四年,最后却只能看着别人斩将夺旗,攻城拔寨。
他们可不是荀攸,对什么都不在乎。
孙翊与周瑜说话,诸葛亮与荀攸坐在了一起,执子弟礼,向荀攸请教用兵为政之道。荀攸连连谦让,不肯多言。
诸葛亮话锋一转。“闻说荀君有山林之志,已经在牂柯选好了隐居之地?”
荀攸诧异地看着诸葛亮。这是他和周瑜的体己话,怎么传到诸葛亮耳中了?转念一想,又觉得很正常。诸葛亮是天子近臣,或许是周瑜透露给天子时,诸葛亮就在一旁,凑巧听到了呢。
况且他也是求个清静,倒也不怕人知道。
“诸葛军师消息灵通。”荀攸淡淡地说道。
“不敢。”诸葛亮同样报以浅笑。“益州之战眼看着就要结束了,荀君很快就可以功成身退。只是荀君珠玉在前,这后来者实在不好选。周大都督远征天竺,将以何人为智囊?”
荀攸笑笑。“新人辈出,才能逾于攸者数不胜数,诸葛军师多虑了。”
“纵有这等人,若没有经过真正的战事历练,没有立下战功,恐怕也担不起这样的重任。到时候能不能让诸位将军信服,也在两可之间。”诸葛亮转头看看对面正在蒋钦等人说笑的贺齐、祖郎。“虽说周都督在牂柯练兵四年,可是益州之战集结大军十余万,这可是之前未曾有的机会。”
荀攸没说话,但他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他可以淡泊名利,可以功成身退,但其他人不行。周瑜之所以能忍耐这么久,是因为有远征天竺这样的宏伟计划等着他。其他人同样如此。他们大多二十出头,三十上下,最少还能征战二十年。让他们现在就解甲归田,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但他们之前的历练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大战经验的缺乏是他们的短板。益州之战是一个好机会,他可以不在乎,但周瑜不能不在乎,周瑜麾下的武将谋臣不能不在乎。
一直在一旁倾听的邓芝等人也明白了这一点,立刻将目光投了过来,透着期盼,透着渴望。
“诸葛军师有何高见?”
“请荀君为我等后生演示用兵之法。”
荀攸看着诸葛亮,无声地笑了。“诸葛军师谦虚了。你在陛下身边多年,什么样的大战没经历过,何必让我献丑。再者,有右都护在,周都督也要听令行事,该是我等听诸葛军师调遣才对,哪有我越俎代庖的道理。”
“荀君莫非忘了,陛下曾对左都护有明诏,二十年之内,左都护在后,安西大都督在前。二十年之后,左都护在前,安西大都督在后。”
荀攸笑了两声,没有再说什么。诸葛亮拿孙尚香的事比较,其实并不合适,孙尚香正主持益州北部的战事,而安西大都督鲁肃却坐镇关中。只不过他没必要纠结这些细节,既然孙翊愿意让出主导权,让周瑜来指挥这场战事,他也没有理由代表周瑜推辞,妨碍贺齐、祖郎等人立功。
露一手就露一手吧,反正这一战结束后,自己也该退隐了。
“既然如此,那攸就献丑了,还请诸葛军师多多襄助。”
“愿为荀君拾遗。”诸葛亮又对邓芝等人拱拱手。“能与诸君并肩作战,三生有幸。”
邓芝等人心中欢喜,连忙起身还礼。荀攸看在眼里,暗自称奇。早就听说这诸葛亮极善与人相处,就连甘宁都逢人便赞他好。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诸葛亮与荀攸商量已定,向孙翊使了个眼色。孙翊会意,主动提出由周瑜来指挥这场大战,自己跟着学习。周瑜多少有些意外,却也并非一点准备也没有。孙翊亲自来迎,本身已经有这个意思。他与孙策虽是君臣,亦有兄弟之义,带孙翊一程也不是不可以。
孙策以孙翊、孙尚香攻益州,本来就有锻炼他们二人的意思。
周瑜没有立刻答应,说要上疏天子请诏。但他心里明白,孙策大概率会让他来指挥这场大战,不会让孙翊担当这样的重任。
孙翊虽比孙尚香年长,但他用兵天赋不如孙尚香。诸葛亮也是个奇才,可是他不像陆逊,一开始就是从武,战场经验丰富,而是先从文数年,中途转为军谋,在临阵指挥——尤其是这种规模的战事——孙策未必会放心。
不出周瑜所料,数日后,天子诏书到,任命周瑜为益州南部战区总指挥,孙翊为副将,从旁见习。
诏书宣布之后,贺齐、祖郎等人大喜,又觉得有些愧疚。若不是孙翊接应,他们未必能这么顺利的攻破娄关,进入益州腹地,现在反倒抢了孙翊的指挥权,未免有些欺负人。很自然的,对孙翊也客气了很多。
周瑜接管了指挥权,随即部署战事。
孙翊出兵一年多,潘濬与蒋钦便是不可或缺的大将,或为前锋,或为后拒。进攻益州,蒋钦便成了铁打不动的前锋,破于禁,取江阳,接连建功,威名日盛。
潘濬却连一点油水都没捞着。
要说不着急,那是骗人的。
不过潘濬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无论是经验还是资历,都无法与蒋钦相提并论。与蒋钦争功无疑是自讨没趣。对孙翊来说,益州之战就是练手,将来出征海外,天地广阔,作战的机会很多,不可因小失大。
所以,他一直很安静地接受命令,尽可能将每一次任务都完成得尽善尽美,让孙翊没有后顾之忧。
这一次,孙翊前往符节,进攻夏侯惇,就将留守江阳的任务交给了他。
战船数量有限,绝大部分都被孙翊带走了,潘濬手里只有几十条民船,自然无法在江面上与孟达交战。不过江阳(今四川泸州市)地处贵州、益州交界,有不少山地,长江两岸都是山,水就山势,接连拐了好几道弯,江阳城外正是江面最窄之处。
潘濬理所当然地在长江两岸架起了抛石机和重弩。
刚刚分到了土地的江阳百姓热情高涨,积极为吴军提供协助,男子构建阵地,运送物资,女子为将士洗衣、做饭,以便吴军将士能安心作战,击退来敌。
他们都清楚,曹操是依靠世家支持的,如果曹操胜了,以王安为首的四姓八族肯定会翻脸,不仅会将土地夺回去,说不定还会加倍报复。
有了百姓帮助,数日之内,潘濬就在长江两岸完成了部署,在江面上架起了几道浮桥,严阵以待。
孟达本无死战之意,见潘濬守得严密,立刻下令停止前进,命人向曹仁报告,同时不紧不慢地在南岸立阵,试探性进攻南岸的吴军阵地。
潘濬没给他留面子,迎头痛击,杀死杀伤近百人。
孟达识相的收兵回营,紧守营栅。他知道潘濬求战之意甚浓,不想成为潘濬功劳簿上的一笔战功。
曹仁收到孟达的消息后,率部赶来,查看了形势后,决定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同时进攻南北两岸。孟达进攻江南的吴军阵地,他本人则进攻江北的吴军大营,力争尽快收复江阳,增援夏侯惇。
救兵如救火,曹仁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攻击。
潘濬据守阵地,寸步不让。
——
夏侯惇心急如焚。
吴军三面来袭,他分身乏术。
杨洪赶到后,向夏侯惇汇报了江阳失守的经过,以及诸葛亮与他会面的事,一五一十,原封不动。夏侯惇听了,更是头大。吴军来势汹汹,连谈判都不想谈,一旦遭遇,必然是一场恶战。
从雁岭、江阳两次战斗可以想见,吴军的战斗力极强,非蜀军可敌,符节县城比江阳强不到哪儿去,怕是守不住。
左右权衡之下,他决定放弃符节,收缩兵力,退守江州。
江州(今重庆市)是益州东部门户,是平原与山地的转换处。江州向东,以山地为主。江州向西,则以平原、丘陵为主。曹操在鱼复作战,一旦江州失守,曹操就被封在了山区,再无回旋余地。
黄忠正在率部赶来,江州是必争之地。相较于江阳、符节,江州的城池要坚固得多,更利于坚守。
夏侯惇退守江州,娄关就成了孤城,腹背受敌,旋即告破。
周瑜率部翻越娄山,沿安乐水(赤水河)而下,到达符节,与孙翊会师。
孙翊由武陵入牂柯,原本就是同一战区,只是孙翊在牂柯南部作战,直入南中。周瑜一直在牂柯北部作战,两人军书往来,却没有见过几面。相互之间只是配合作战,不存在统属关系。
如今在同一个战场作战,谁指挥谁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将来进攻江州,与黄忠会师,也有同样的问题。
在攻取雁岭,由僰道东进江阳时,诸葛亮就建议孙翊主动上疏天子,请求天子下诏,由周瑜负责益州南部的战事指挥。
孙翊不太理解。
他倒不是看不起周瑜——对他而言,周瑜就和孙策一样,是他的兄长——而是觉得他是右都护,要比周瑜这个天竺大都督高半级,就算不顾及他的面子,也要顾及麾下文武的想法,至少会让他与周瑜各负责一块,不会让他反过来要听周瑜的命令。
但是诸葛亮坚持他的理由。早在初平年间天子征战南阳时,周瑜就是副将的不二人选。他之所以没有成为都护,只有一个原因,他不姓孙。因为牂柯的战事,周瑜错过了很多机会,但他什么也没说,天子都记在心里,一定会给他补偿。
益州之战就是最好的机会。
可是对于孙翊来说,这个机会却不怎么合适,风险太大。与其让他承担战败的风险,不如由周瑜全权指挥,孙翊还可以借这个机会学习周瑜的用兵之道,并与周瑜麾下诸将处好关系。毕竟将来出征海外,孙翊大概率要和周瑜、太史慈、甘宁同路,长期合作是避免不了的。今天抢了他们的功,落下了恶名,将来可能要加倍偿还。
孙翊将信将疑,但他一向信任诸葛亮,还是接受了建议,上疏行在。只是路途遥远,而且江州、鱼复还控制在蜀军手中,斥候来往不便,要等到诏书还需要一段时间。
得知周瑜将至,孙翊亲自出营迎接,逆水而上,直到十里之外的凤凰山,在山坡上设宴,为周瑜接风。
孙翊先见到的是贺齐。
见孙翊亲自来迎,贺齐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向中军汇报。他自己没有下船,就在船上等着,等周瑜、祖郎来了之后,才一起登岸,与孙翊见面。
见了面,没等周瑜说话,孙翊就快步迎了上来,大笑道:“兄长,别来无恙?”
孙翊当年随母兄一起住在周家,一直将周瑜当作兄长看待。在孙策身边见习的时候,每逢周瑜回朝,他也是围着周瑜请教各种问题,周瑜倒是习惯的。只是如今孙翊身为右都护,又统领大军作战,身份比周瑜还高半级,周瑜岂能还像以前一样安之若素。
周瑜赶上两步,抢先拱手施礼。“天竺督瑜,拜见右都护。”
孙翊连忙托住周瑜的手肘。“兄长,你这就见外了。于公,你我皆直属枢密院都督处,都是陛下的爪牙,你任都督时间更长。于私,你我都是陛下的手足,你又年长。于公于私,都应该我向你行礼才对。你这么做,让我以后如何面对陛下,如何面对其他都督?”
周瑜含笑拱手。“正因为如此,瑜才要以身作则,不能放肆,坏了礼仪。”
两人互相谦让了一番。周瑜正式向孙翊介绍荀攸、贺齐、祖郎等文武,孙翊与他们一一见礼,又隆重介绍诸葛亮、蒋钦及蒋琬等人。诸葛亮、蒋钦都是孙策身边的人,与他们并不陌生,很快就熟悉起来。
周瑜受阻于娄关,慢了一步,被孙翊抢了头功,贺齐、祖郎等人心里多少有些想法。如今又因孙翊逼走了夏侯惇,他们才得以进入益州,又欠了一份人情,心里更别扭,一直担心见了面之后如何相处,在围攻江州的战事中如何分配任务,多少有些防备心理,只是碍于孙翊的身份,不能摆在脸上。
如今见孙翊姿态放得很低,心里的疙瘩也化解了些许。
当然,战场主导权还是要争,总不能在牂柯练了四年,最后却只能看着别人斩将夺旗,攻城拔寨。
他们可不是荀攸,对什么都不在乎。
孙翊与周瑜说话,诸葛亮与荀攸坐在了一起,执子弟礼,向荀攸请教用兵为政之道。荀攸连连谦让,不肯多言。
诸葛亮话锋一转。“闻说荀君有山林之志,已经在牂柯选好了隐居之地?”
荀攸诧异地看着诸葛亮。这是他和周瑜的体己话,怎么传到诸葛亮耳中了?转念一想,又觉得很正常。诸葛亮是天子近臣,或许是周瑜透露给天子时,诸葛亮就在一旁,凑巧听到了呢。
况且他也是求个清静,倒也不怕人知道。
“诸葛军师消息灵通。”荀攸淡淡地说道。
“不敢。”诸葛亮同样报以浅笑。“益州之战眼看着就要结束了,荀君很快就可以功成身退。只是荀君珠玉在前,这后来者实在不好选。周大都督远征天竺,将以何人为智囊?”
荀攸笑笑。“新人辈出,才能逾于攸者数不胜数,诸葛军师多虑了。”
“纵有这等人,若没有经过真正的战事历练,没有立下战功,恐怕也担不起这样的重任。到时候能不能让诸位将军信服,也在两可之间。”诸葛亮转头看看对面正在蒋钦等人说笑的贺齐、祖郎。“虽说周都督在牂柯练兵四年,可是益州之战集结大军十余万,这可是之前未曾有的机会。”
荀攸没说话,但他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他可以淡泊名利,可以功成身退,但其他人不行。周瑜之所以能忍耐这么久,是因为有远征天竺这样的宏伟计划等着他。其他人同样如此。他们大多二十出头,三十上下,最少还能征战二十年。让他们现在就解甲归田,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但他们之前的历练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大战经验的缺乏是他们的短板。益州之战是一个好机会,他可以不在乎,但周瑜不能不在乎,周瑜麾下的武将谋臣不能不在乎。
一直在一旁倾听的邓芝等人也明白了这一点,立刻将目光投了过来,透着期盼,透着渴望。
“诸葛军师有何高见?”
“请荀君为我等后生演示用兵之法。”
荀攸看着诸葛亮,无声地笑了。“诸葛军师谦虚了。你在陛下身边多年,什么样的大战没经历过,何必让我献丑。再者,有右都护在,周都督也要听令行事,该是我等听诸葛军师调遣才对,哪有我越俎代庖的道理。”
“荀君莫非忘了,陛下曾对左都护有明诏,二十年之内,左都护在后,安西大都督在前。二十年之后,左都护在前,安西大都督在后。”
荀攸笑了两声,没有再说什么。诸葛亮拿孙尚香的事比较,其实并不合适,孙尚香正主持益州北部的战事,而安西大都督鲁肃却坐镇关中。只不过他没必要纠结这些细节,既然孙翊愿意让出主导权,让周瑜来指挥这场战事,他也没有理由代表周瑜推辞,妨碍贺齐、祖郎等人立功。
露一手就露一手吧,反正这一战结束后,自己也该退隐了。
“既然如此,那攸就献丑了,还请诸葛军师多多襄助。”
“愿为荀君拾遗。”诸葛亮又对邓芝等人拱拱手。“能与诸君并肩作战,三生有幸。”
邓芝等人心中欢喜,连忙起身还礼。荀攸看在眼里,暗自称奇。早就听说这诸葛亮极善与人相处,就连甘宁都逢人便赞他好。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诸葛亮与荀攸商量已定,向孙翊使了个眼色。孙翊会意,主动提出由周瑜来指挥这场大战,自己跟着学习。周瑜多少有些意外,却也并非一点准备也没有。孙翊亲自来迎,本身已经有这个意思。他与孙策虽是君臣,亦有兄弟之义,带孙翊一程也不是不可以。
孙策以孙翊、孙尚香攻益州,本来就有锻炼他们二人的意思。
周瑜没有立刻答应,说要上疏天子请诏。但他心里明白,孙策大概率会让他来指挥这场大战,不会让孙翊担当这样的重任。
孙翊虽比孙尚香年长,但他用兵天赋不如孙尚香。诸葛亮也是个奇才,可是他不像陆逊,一开始就是从武,战场经验丰富,而是先从文数年,中途转为军谋,在临阵指挥——尤其是这种规模的战事——孙策未必会放心。
不出周瑜所料,数日后,天子诏书到,任命周瑜为益州南部战区总指挥,孙翊为副将,从旁见习。
诏书宣布之后,贺齐、祖郎等人大喜,又觉得有些愧疚。若不是孙翊接应,他们未必能这么顺利的攻破娄关,进入益州腹地,现在反倒抢了孙翊的指挥权,未免有些欺负人。很自然的,对孙翊也客气了很多。
周瑜接管了指挥权,随即部署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