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9章 布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孙策接到司马懿自杀、邘城易手的消息时,正在邺城与徐琨会谈,夜色笼罩,秋风袭人。
“可惜了。”孙策吁了一口气。
“可惜?”徐琨不解。
“是啊,可惜了。若不是消耗太大,该让他们再打一段时间,练练兵。”
徐琨哑然失笑。他跟着孙策走了几步,幽幽地说道:“对左都护和伯言来说,的确有些可惜,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却是个好消息。大王,河内安定,这节省下来的粮草,是不是可以多拨一点给我们?”
孙策回头斜睨徐琨,笑而不语。徐琨这两年很安静,几乎没有向他提过什么要求,他原本以为徐琨修身养性有成,现在看来,他只是忍着不说而已。毕竟是自家亲戚,这点体谅还是有的,他当然也不会忘了徐琨。如今朱桓、沈友先后立功,也该徐琨出手了。
他之所以同意劝降邘城,也是出于此。
“子瑜,你准备好了?”
“准备是有的,好不好,却不敢说。”徐琨笑道:“之前与义封商量过一个计划,现在却不能用了。有左都护奇袭天井,沈子正大破鲜卑人的战绩在前,我们那个计划不够份量。如果大王能够拨给我们足够的钱粮,我们准备大打一场。”
“大打一场?子瑜,翻越太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求胜太切,我担心你骑虎难下。”
徐琨摸了摸下巴,没有吭声。他的确有些急,但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免得孙策担心。由邺城西进并州,要翻越太行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不敢把话说得太满,万一完不成,以后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就难了。吴国疆域渐广,孙策可用之将甚多,扶植江东系原本就容易惹人非议,他不会让行事粗率之人上阵,落人话柄。
见徐琨不说话,孙策明白他的心思,有点担心。看来还是要将朱桓调过来协助他,徐琨能力中上,指挥万人以下的战事没什么问题,数万人规模的大战对他来说有些吃力了,尤其是这种山地作战。徐琨虽然是吴郡人,他山地作战的经验却不多。
“子瑜,和冀州人相处如何?”孙策换了一个话题。
“还好,就是田丰的脾气太臭了些。”徐琨捏捏鼻子,苦笑道。
孙策忍俊不禁。他拍拍徐琨的肩膀。“你忍得田丰,还有什么事忍不得?”
徐琨看看孙策,有些失落。孙策的意思很明白,他还要再忍忍,暂时不宜大举。
——
得知河内安定,孙策也放心了很多。他在邺城多留了些日子,全柔、朱然、纪灵、朱灵等人先后从驻地赶来拜见,汇报过去一年的情况。
这一年,兖州、冀州、青州忙于恢复生产,没有战事,诸将的作用就是安抚地方,维持地方稳定,对那些心有企图的世家保持威慑。对于朱灵来说,还有一个调整心态,适应吴国军制的过程。
总体来说,他们完成得都不错,三州的事务都进入正轨,大量的驻军意义不大,可以适当地向前线移动,为并州攻势做准备。
孙策任命徐琨为大督,朱然为军师,朱灵、纪灵皆归其节制。董昭任魏郡太守,负责民事。他之前就做过魏郡太守,这一次重回魏郡,自然轻车熟路。借此机会,孙策免除了他的兵权。
该见的都见过之后,孙策召见了田丰。
袁谭封邺侯,但本人并不在邺城,邺城的事务由田丰负责。田丰虽是魏郡太守,理论上只负责魏郡,但他的影响力很大,徐琨坐镇邺城,不可避免地要与他打交道。徐琨不仅是九督之一,更是他的亲戚,田丰多少要给点面子,再加上徐琨为人还算稳重,与田丰相处不错,至少表面上没有发生冲突。
一年过去,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今年秋收,根据上计的结果,冀州的收成不错,郡县的仓库里都有了余粮,工商的结果还没出来,总体来看,应该也不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百姓有饭吃,世家有钱赚,民心安定,孙策可以调整冀州的相关人员了,田丰首当其冲。
与田丰见面之后,孙策和田丰说了一些场面话,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田丰能进国是院,任参政。在此之前,沮授已经奉命与田丰沟通过,田丰也清楚,自己作为魏国旧臣,不可能一直留在邺城,甚至连冀州都不可能,就算他想归隐,孙策也不会让他有机会掣肘徐琨。国是院是宿将老臣的养老之处,虽无实权,地位却尊崇,孙策这么做也是给他面子。
田丰爽快的答应了。
孙策很满意,随即任命田丰的从子田续为邺相,以为报答。
——
十月初,太史慈赶到邺城。
早在九月中,孙策就接到了太史慈的捷报。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太史慈平定了扶余之乱,扶余接受了太史慈的劝降,正式向吴国称臣,使者已经到达辽东,随时可以起程。
太史慈的军报很简单,但孙策知道战事的过程一点都不简单,孟建送给军师处的报告中详细说明了作战过程,这大半年时间,太史慈深入扶余,与扶余人大小近百战,扶余人主力被歼,损失惨重,实在打不下去了,而太史慈又不依不饶,死死的咬住他们不放,扶余人迫不得已,这才主动请降。
这一战能胜,绝大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太史慈和阎行两人。因为路途遥远,转运不便,太史慈、阎行统兵的兵力非常有限,只有五六千人,加上由董袭指挥,负责后勤的水师将士和民伕,总兵力也不过万人,而扶余人的兵力最多时有好几万,几乎每一战都是以少胜多。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孙策也清楚,其实太史慈早在几个月前就掌握了主动权,扶余人已经有请降的意思,但太史慈一直没答应,以谈判为由,拖着扶余人。之所以现在答应,不是条件谈拢了,而是沈友取胜了。太史慈是收到沈友大捷的消息后才正式接受扶余人请降的。
这么做,就是避免与沈友争功。
孙策对太史慈的识大体非常满意,他以六百里加急召太史慈述职,辽东的事务交给阎行、董袭,他要委以太史慈新的任务。
几年不见,太史慈苍老了不少,不仅面皮粗糙,鬓边也多了不少白发,看起来比际年龄至少大十岁。关羽奉命迎接,第一眼看到太史慈时,险些没认出来。孙策看到太史慈,也很惊讶。
“子义,这几年辛苦你了。”孙策挽着太史慈的手,轻轻拍拍,鼻子有些酸。
太史慈爽朗地大笑。“大王可别这么说,臣有幸,提三尺剑,为大王征讨不服,不枉平生所学,何苦之有?马伏波有言,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岂能死于床箦之上,儿女之手,臣深以为然,不觉苦。”
“子义豪迈,犹胜马伏波当年。”孙策拉着太史慈入座,命人上酒,与太史慈痛了几杯,这才命人取来地图。他按着地图,却没有打开。“子义,这几年,你一直在辽东,未能在令堂膝前尽孝,儿女出生,你也没有时间陪着,如果你想休息一年半载,孤会立刻批准。”
太史慈笑笑。“一年半载太久了,若大王恩准,臣想回家过个年,年后再赴任。”
孙策盯着太史慈看了好一会,没有再说什么。现在已经是十月,到过年也不过三个月而已。太史慈离家这么久,积累起来的假期都不止三个月。不过他知道太史慈的性格,现在和他说这些没什么用,等任务安排了,再想办法补偿他。
“子义,对你的安排,孤有两个计划,你可以任选一个。”孙策铺开地图,指给太史慈看,亲自为太史慈解说形势。早在一年以前,他就有计划将太史慈调离辽东,以免辽东成为青州系的地盘——太史慈本人也许没兴趣结党,但青州人未必这么想。只有将太史慈调走,辽东的青州系失去核心,才至于危及大局。只是后来出了意外,他不得不暂时搁置。如今辽东平定,有董袭、阎行两个足以应付,正是将太史慈调离辽东的好机会。
他对太史慈有两个安排:一是去凉州,重开西域;一是去交州,打开交州的局面。对太史慈来说,去凉州最好的选择,一是凉州的形势和辽东相似,他容易上手,而交州的地形则与辽东截然不同,他擅长的骑兵战术根本用不上。二是凉州还属于空白地带,没有人能干扰他做事,交州则有吴景、朱治等孙坚留下的老臣,太史慈要想打开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他的计划中,交州本来不是太史慈的任务,而是他自己的任务,退而求其次,也是沈友或者徐琨的任务,但是他现在走不开,沈友又刚刚在幽州打开局面,不可能扔下唾手可得的战功,徐琨又没立功,不能服人,只好调太史慈前去补缺。
太史慈想了片刻。“臣愿去交州。”
孙策接到司马懿自杀、邘城易手的消息时,正在邺城与徐琨会谈,夜色笼罩,秋风袭人。
“可惜了。”孙策吁了一口气。
“可惜?”徐琨不解。
“是啊,可惜了。若不是消耗太大,该让他们再打一段时间,练练兵。”
徐琨哑然失笑。他跟着孙策走了几步,幽幽地说道:“对左都护和伯言来说,的确有些可惜,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却是个好消息。大王,河内安定,这节省下来的粮草,是不是可以多拨一点给我们?”
孙策回头斜睨徐琨,笑而不语。徐琨这两年很安静,几乎没有向他提过什么要求,他原本以为徐琨修身养性有成,现在看来,他只是忍着不说而已。毕竟是自家亲戚,这点体谅还是有的,他当然也不会忘了徐琨。如今朱桓、沈友先后立功,也该徐琨出手了。
他之所以同意劝降邘城,也是出于此。
“子瑜,你准备好了?”
“准备是有的,好不好,却不敢说。”徐琨笑道:“之前与义封商量过一个计划,现在却不能用了。有左都护奇袭天井,沈子正大破鲜卑人的战绩在前,我们那个计划不够份量。如果大王能够拨给我们足够的钱粮,我们准备大打一场。”
“大打一场?子瑜,翻越太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求胜太切,我担心你骑虎难下。”
徐琨摸了摸下巴,没有吭声。他的确有些急,但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免得孙策担心。由邺城西进并州,要翻越太行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不敢把话说得太满,万一完不成,以后再想有这样的机会就难了。吴国疆域渐广,孙策可用之将甚多,扶植江东系原本就容易惹人非议,他不会让行事粗率之人上阵,落人话柄。
见徐琨不说话,孙策明白他的心思,有点担心。看来还是要将朱桓调过来协助他,徐琨能力中上,指挥万人以下的战事没什么问题,数万人规模的大战对他来说有些吃力了,尤其是这种山地作战。徐琨虽然是吴郡人,他山地作战的经验却不多。
“子瑜,和冀州人相处如何?”孙策换了一个话题。
“还好,就是田丰的脾气太臭了些。”徐琨捏捏鼻子,苦笑道。
孙策忍俊不禁。他拍拍徐琨的肩膀。“你忍得田丰,还有什么事忍不得?”
徐琨看看孙策,有些失落。孙策的意思很明白,他还要再忍忍,暂时不宜大举。
——
得知河内安定,孙策也放心了很多。他在邺城多留了些日子,全柔、朱然、纪灵、朱灵等人先后从驻地赶来拜见,汇报过去一年的情况。
这一年,兖州、冀州、青州忙于恢复生产,没有战事,诸将的作用就是安抚地方,维持地方稳定,对那些心有企图的世家保持威慑。对于朱灵来说,还有一个调整心态,适应吴国军制的过程。
总体来说,他们完成得都不错,三州的事务都进入正轨,大量的驻军意义不大,可以适当地向前线移动,为并州攻势做准备。
孙策任命徐琨为大督,朱然为军师,朱灵、纪灵皆归其节制。董昭任魏郡太守,负责民事。他之前就做过魏郡太守,这一次重回魏郡,自然轻车熟路。借此机会,孙策免除了他的兵权。
该见的都见过之后,孙策召见了田丰。
袁谭封邺侯,但本人并不在邺城,邺城的事务由田丰负责。田丰虽是魏郡太守,理论上只负责魏郡,但他的影响力很大,徐琨坐镇邺城,不可避免地要与他打交道。徐琨不仅是九督之一,更是他的亲戚,田丰多少要给点面子,再加上徐琨为人还算稳重,与田丰相处不错,至少表面上没有发生冲突。
一年过去,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今年秋收,根据上计的结果,冀州的收成不错,郡县的仓库里都有了余粮,工商的结果还没出来,总体来看,应该也不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百姓有饭吃,世家有钱赚,民心安定,孙策可以调整冀州的相关人员了,田丰首当其冲。
与田丰见面之后,孙策和田丰说了一些场面话,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田丰能进国是院,任参政。在此之前,沮授已经奉命与田丰沟通过,田丰也清楚,自己作为魏国旧臣,不可能一直留在邺城,甚至连冀州都不可能,就算他想归隐,孙策也不会让他有机会掣肘徐琨。国是院是宿将老臣的养老之处,虽无实权,地位却尊崇,孙策这么做也是给他面子。
田丰爽快的答应了。
孙策很满意,随即任命田丰的从子田续为邺相,以为报答。
——
十月初,太史慈赶到邺城。
早在九月中,孙策就接到了太史慈的捷报。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太史慈平定了扶余之乱,扶余接受了太史慈的劝降,正式向吴国称臣,使者已经到达辽东,随时可以起程。
太史慈的军报很简单,但孙策知道战事的过程一点都不简单,孟建送给军师处的报告中详细说明了作战过程,这大半年时间,太史慈深入扶余,与扶余人大小近百战,扶余人主力被歼,损失惨重,实在打不下去了,而太史慈又不依不饶,死死的咬住他们不放,扶余人迫不得已,这才主动请降。
这一战能胜,绝大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太史慈和阎行两人。因为路途遥远,转运不便,太史慈、阎行统兵的兵力非常有限,只有五六千人,加上由董袭指挥,负责后勤的水师将士和民伕,总兵力也不过万人,而扶余人的兵力最多时有好几万,几乎每一战都是以少胜多。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孙策也清楚,其实太史慈早在几个月前就掌握了主动权,扶余人已经有请降的意思,但太史慈一直没答应,以谈判为由,拖着扶余人。之所以现在答应,不是条件谈拢了,而是沈友取胜了。太史慈是收到沈友大捷的消息后才正式接受扶余人请降的。
这么做,就是避免与沈友争功。
孙策对太史慈的识大体非常满意,他以六百里加急召太史慈述职,辽东的事务交给阎行、董袭,他要委以太史慈新的任务。
几年不见,太史慈苍老了不少,不仅面皮粗糙,鬓边也多了不少白发,看起来比际年龄至少大十岁。关羽奉命迎接,第一眼看到太史慈时,险些没认出来。孙策看到太史慈,也很惊讶。
“子义,这几年辛苦你了。”孙策挽着太史慈的手,轻轻拍拍,鼻子有些酸。
太史慈爽朗地大笑。“大王可别这么说,臣有幸,提三尺剑,为大王征讨不服,不枉平生所学,何苦之有?马伏波有言,大丈夫当马革裹尸,岂能死于床箦之上,儿女之手,臣深以为然,不觉苦。”
“子义豪迈,犹胜马伏波当年。”孙策拉着太史慈入座,命人上酒,与太史慈痛了几杯,这才命人取来地图。他按着地图,却没有打开。“子义,这几年,你一直在辽东,未能在令堂膝前尽孝,儿女出生,你也没有时间陪着,如果你想休息一年半载,孤会立刻批准。”
太史慈笑笑。“一年半载太久了,若大王恩准,臣想回家过个年,年后再赴任。”
孙策盯着太史慈看了好一会,没有再说什么。现在已经是十月,到过年也不过三个月而已。太史慈离家这么久,积累起来的假期都不止三个月。不过他知道太史慈的性格,现在和他说这些没什么用,等任务安排了,再想办法补偿他。
“子义,对你的安排,孤有两个计划,你可以任选一个。”孙策铺开地图,指给太史慈看,亲自为太史慈解说形势。早在一年以前,他就有计划将太史慈调离辽东,以免辽东成为青州系的地盘——太史慈本人也许没兴趣结党,但青州人未必这么想。只有将太史慈调走,辽东的青州系失去核心,才至于危及大局。只是后来出了意外,他不得不暂时搁置。如今辽东平定,有董袭、阎行两个足以应付,正是将太史慈调离辽东的好机会。
他对太史慈有两个安排:一是去凉州,重开西域;一是去交州,打开交州的局面。对太史慈来说,去凉州最好的选择,一是凉州的形势和辽东相似,他容易上手,而交州的地形则与辽东截然不同,他擅长的骑兵战术根本用不上。二是凉州还属于空白地带,没有人能干扰他做事,交州则有吴景、朱治等孙坚留下的老臣,太史慈要想打开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他的计划中,交州本来不是太史慈的任务,而是他自己的任务,退而求其次,也是沈友或者徐琨的任务,但是他现在走不开,沈友又刚刚在幽州打开局面,不可能扔下唾手可得的战功,徐琨又没立功,不能服人,只好调太史慈前去补缺。
太史慈想了片刻。“臣愿去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