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七章 封爵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武英殿中议封侯,这是极其荣耀的事情,必定要在史书中记一笔。最起码,弘治皇帝的实录中必定会记载。
李东阳话音一落,兵部尚书马文升就笑眯眯的进言道:“陛下,李阁老所言极是。张子尚可是强硬派,他还想着横扫漠北。现在将爵位给的太高,将来不好封赏。臣以为先封他一个不世袭的二等伯即可。”
马文升时年七十六岁,完全是倚老卖老,把李东阳没有说透的话给说透。
马文升这个态度,搞得李东阳心里相当无奈。其实,稍微熟悉朝堂脉搏的朝臣都知道,马兵部迟早要让贤。因为,他这几年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干的不好。
而李东阳想要推荐他的老乡刘大夏出任这个职务。刘大夏此时任右都御史,两广总督。他这个右都御史属于明朝特色。因为总督、巡抚是不常设的,没有品级,属于差遣。朝廷常常以部院大臣出任。右都御史是加衔。
现任的三边总督史琳,一样加着右都御史的官衔。现任的都察院大佬是此时在武英殿中站着的戴珊。此公深得帝心,是刘大夏,李东阳的好友。
马文升不仅仅是和李东阳关系有点问题,他和首辅刘健同样有点问题。因为名臣都是讲原则的。而讲原则必定会得罪人。结果,马文升明着保张昭,搞得好像他和李阁老有默契似的。
但是,谁又无法指责他。因为,兵部在新军卫的成立、训练、供给、放权上是鼎力支持的!
马文升和李东阳这样表态,谢迁有些话反而不好说。你说斩首一万多,封侯都时够格的吧?
弘治皇帝三十出头,白白净净的,穿着红色的龙袍,头戴翼善冠,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道:“嗯。诸卿对其封号可有建议?”
他还没准备将十八岁的张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给关在京城里,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捧杀”。免得日后功高难封,君臣间难做。
“韦州伯如何?”
明朝有惯例是将大胜的地名拿来封侯,比如威宁伯王越,他在威宁海大发神威,打的小王子屁股尿流,弄死被鞑靼人吹爆的满都海皇后。
“不如封冠军伯。似乎不妥。”
十八岁因军功封侯的,去翻翻历史书,这都有谁?最出名的就是大汉朝的一代军神:冠军侯霍去病!不过霍骠骑英年早逝,给这个爵号有点咒人的意思。而且,冠军伯没有冠军侯好听。
一帮重臣纷纷凑趣。谁没看到弘治皇帝都兴奋的不行?要的就是这个气氛!该演的时候得演啊。他们又不是愣头青的言官。
李东阳轻轻的咳嗽一声,道:“臣等拟定的爵号难以服众,还请陛下赐名。”
李东阳性格诙谐,他率先拍一下弘治皇帝的马屁,武英殿中没人会觉得他品格不行。
群臣纷纷跟进,“陛下圣明无错,臣等恭请陛下赐下爵号。”
弘治皇帝表情舒畅,被拍的很舒服,将昨晚酝酿到现在的爵号说出来:“韦州地在西北,为秦时河南地,又名新秦中。张子尚一战保新秦百姓安宁,可以新秦伯为爵号。”
武英殿中的顿时响起群臣的称诵声,“陛下圣明。”
…
…
看似很简单的一场议事,硬生生的拖到约上午十一点许。主要是君臣高兴。重点是弘治皇帝高兴。
随后,新秦伯的爵号便传遍京中。而当天在六科廊房中抄邸报的书手多了一倍。
明朝的奏章流程,前面的程序不说,等皇帝批阅之后,奏章会下发到六科审核、存档、下发六部执行。所以,通政司的书手会等在六科抄奏章节选,这就是邸报。
通政司能抄,其他衙门当然也能派人来抄。在大明朝的京中衙门里论十八罗汉排行,通政司排名又不高。
消息传的飞快。
而在消息传递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伴随着一个疑问,西北这仗到底怎么打的?报捷文书上的内容太简陋,甚至有点春秋笔法的嫌疑。比如什么叫斩首一万余?
张昭的个人书信比捷报晚两天抵达京城。他当然不是二十四日才发的书信,而是在二十日等鞑靼骑兵退回长城以北就发出。
分别是写给萧敬、朱厚照、婉儿。
西北的战况,理当有保国公朱晖,苗逵,史琳三人以奏章的形势送到朝廷。张昭最好是不要越级上奏。这是官场规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大帅可以随意拿捏他。
他直接走私人渠道将西北的战况上报。朝廷嘛,这个名词究竟指的是谁?简单的理解,就是弘治皇帝。他写信给萧敬,相当于是给弘治皇帝报告。
而写给太子朱厚照,纯粹就是他和朱厚照的约定。当日离京时,他教了朱厚照军棋推演的游戏,满足这小子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
写给婉儿的是家信。
八月初一,皇宫中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
朱厚照在清宁宫中给太皇太后(肃孝周太后)请安,顺路在宫中和两个堂妹们玩耍。
主要是永嘉公主缠着他问西北的战事。
永嘉公主又长了一岁,六岁的小姑娘粉雕玉琢,她还记得张昭这个人。张昭给她画的自画像还在她的寝宫中。而这几天她频频的在张皇后处听到张昭的名字。
永嘉公主身边是皇太后(孝贞皇后王氏)收养在宫中的孤女岐惠王朱祐棆之女,永宁郡主。
“张昭哪有别人说的那么吓人?永宁,你问永嘉就知道。”朱厚照没兴趣和小女孩玩,随口敷衍。
正说着,刘瑾从小殿外进来,将张昭的书信拿过来。刘公公等人固然是不喜欢张昭,但是他的书信谁敢拦截?小爷这些天都等着的。
“快拿来,给我看看。”
朱厚照拆开书信,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随即脸色就变得极其不好。
“保国公朱晖率大军一万分五路搜套,据臣所知,斩首三级。随后,鞑靼可汗小王子以此为由,率十万骑南下,意图震慑明军。保国公等拥兵四万守红城堡避战。
小王子沿途拔城。都指挥王泰率部五千战死于花马池。小盐池城、熙宁堡等地陷落。臣率新军卫在韦州城下苦战取胜。此战的军事意义在于逼迫鞑靼迅速退兵。另外,足以令小王子蛰伏数年。除非他不想当这个可汗…”
朱厚照读完信,恨恨的骂道:“保国公、苗逵该死!”
他经过张昭的教导,有西北战事做例子,早非吴下阿蒙。京营四万大军劳师远征,却躲在城堡里。那消耗的可是历年积蓄的粮草、银子。这叫虚耗国力。
刘瑾、谷大用几人面面相觑。
显然,张昭又给保国公下眼药了。而保国公干的事实在不漂亮。估计这位宠臣要被替代了啊!
永嘉公主则是没管这些,眨眨眼睛,模样可爱,“太子哥哥,给我看看张昭的信。”
武英殿中议封侯,这是极其荣耀的事情,必定要在史书中记一笔。最起码,弘治皇帝的实录中必定会记载。
李东阳话音一落,兵部尚书马文升就笑眯眯的进言道:“陛下,李阁老所言极是。张子尚可是强硬派,他还想着横扫漠北。现在将爵位给的太高,将来不好封赏。臣以为先封他一个不世袭的二等伯即可。”
马文升时年七十六岁,完全是倚老卖老,把李东阳没有说透的话给说透。
马文升这个态度,搞得李东阳心里相当无奈。其实,稍微熟悉朝堂脉搏的朝臣都知道,马兵部迟早要让贤。因为,他这几年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干的不好。
而李东阳想要推荐他的老乡刘大夏出任这个职务。刘大夏此时任右都御史,两广总督。他这个右都御史属于明朝特色。因为总督、巡抚是不常设的,没有品级,属于差遣。朝廷常常以部院大臣出任。右都御史是加衔。
现任的三边总督史琳,一样加着右都御史的官衔。现任的都察院大佬是此时在武英殿中站着的戴珊。此公深得帝心,是刘大夏,李东阳的好友。
马文升不仅仅是和李东阳关系有点问题,他和首辅刘健同样有点问题。因为名臣都是讲原则的。而讲原则必定会得罪人。结果,马文升明着保张昭,搞得好像他和李阁老有默契似的。
但是,谁又无法指责他。因为,兵部在新军卫的成立、训练、供给、放权上是鼎力支持的!
马文升和李东阳这样表态,谢迁有些话反而不好说。你说斩首一万多,封侯都时够格的吧?
弘治皇帝三十出头,白白净净的,穿着红色的龙袍,头戴翼善冠,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道:“嗯。诸卿对其封号可有建议?”
他还没准备将十八岁的张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给关在京城里,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捧杀”。免得日后功高难封,君臣间难做。
“韦州伯如何?”
明朝有惯例是将大胜的地名拿来封侯,比如威宁伯王越,他在威宁海大发神威,打的小王子屁股尿流,弄死被鞑靼人吹爆的满都海皇后。
“不如封冠军伯。似乎不妥。”
十八岁因军功封侯的,去翻翻历史书,这都有谁?最出名的就是大汉朝的一代军神:冠军侯霍去病!不过霍骠骑英年早逝,给这个爵号有点咒人的意思。而且,冠军伯没有冠军侯好听。
一帮重臣纷纷凑趣。谁没看到弘治皇帝都兴奋的不行?要的就是这个气氛!该演的时候得演啊。他们又不是愣头青的言官。
李东阳轻轻的咳嗽一声,道:“臣等拟定的爵号难以服众,还请陛下赐名。”
李东阳性格诙谐,他率先拍一下弘治皇帝的马屁,武英殿中没人会觉得他品格不行。
群臣纷纷跟进,“陛下圣明无错,臣等恭请陛下赐下爵号。”
弘治皇帝表情舒畅,被拍的很舒服,将昨晚酝酿到现在的爵号说出来:“韦州地在西北,为秦时河南地,又名新秦中。张子尚一战保新秦百姓安宁,可以新秦伯为爵号。”
武英殿中的顿时响起群臣的称诵声,“陛下圣明。”
…
…
看似很简单的一场议事,硬生生的拖到约上午十一点许。主要是君臣高兴。重点是弘治皇帝高兴。
随后,新秦伯的爵号便传遍京中。而当天在六科廊房中抄邸报的书手多了一倍。
明朝的奏章流程,前面的程序不说,等皇帝批阅之后,奏章会下发到六科审核、存档、下发六部执行。所以,通政司的书手会等在六科抄奏章节选,这就是邸报。
通政司能抄,其他衙门当然也能派人来抄。在大明朝的京中衙门里论十八罗汉排行,通政司排名又不高。
消息传的飞快。
而在消息传递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伴随着一个疑问,西北这仗到底怎么打的?报捷文书上的内容太简陋,甚至有点春秋笔法的嫌疑。比如什么叫斩首一万余?
张昭的个人书信比捷报晚两天抵达京城。他当然不是二十四日才发的书信,而是在二十日等鞑靼骑兵退回长城以北就发出。
分别是写给萧敬、朱厚照、婉儿。
西北的战况,理当有保国公朱晖,苗逵,史琳三人以奏章的形势送到朝廷。张昭最好是不要越级上奏。这是官场规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大帅可以随意拿捏他。
他直接走私人渠道将西北的战况上报。朝廷嘛,这个名词究竟指的是谁?简单的理解,就是弘治皇帝。他写信给萧敬,相当于是给弘治皇帝报告。
而写给太子朱厚照,纯粹就是他和朱厚照的约定。当日离京时,他教了朱厚照军棋推演的游戏,满足这小子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
写给婉儿的是家信。
八月初一,皇宫中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
朱厚照在清宁宫中给太皇太后(肃孝周太后)请安,顺路在宫中和两个堂妹们玩耍。
主要是永嘉公主缠着他问西北的战事。
永嘉公主又长了一岁,六岁的小姑娘粉雕玉琢,她还记得张昭这个人。张昭给她画的自画像还在她的寝宫中。而这几天她频频的在张皇后处听到张昭的名字。
永嘉公主身边是皇太后(孝贞皇后王氏)收养在宫中的孤女岐惠王朱祐棆之女,永宁郡主。
“张昭哪有别人说的那么吓人?永宁,你问永嘉就知道。”朱厚照没兴趣和小女孩玩,随口敷衍。
正说着,刘瑾从小殿外进来,将张昭的书信拿过来。刘公公等人固然是不喜欢张昭,但是他的书信谁敢拦截?小爷这些天都等着的。
“快拿来,给我看看。”
朱厚照拆开书信,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随即脸色就变得极其不好。
“保国公朱晖率大军一万分五路搜套,据臣所知,斩首三级。随后,鞑靼可汗小王子以此为由,率十万骑南下,意图震慑明军。保国公等拥兵四万守红城堡避战。
小王子沿途拔城。都指挥王泰率部五千战死于花马池。小盐池城、熙宁堡等地陷落。臣率新军卫在韦州城下苦战取胜。此战的军事意义在于逼迫鞑靼迅速退兵。另外,足以令小王子蛰伏数年。除非他不想当这个可汗…”
朱厚照读完信,恨恨的骂道:“保国公、苗逵该死!”
他经过张昭的教导,有西北战事做例子,早非吴下阿蒙。京营四万大军劳师远征,却躲在城堡里。那消耗的可是历年积蓄的粮草、银子。这叫虚耗国力。
刘瑾、谷大用几人面面相觑。
显然,张昭又给保国公下眼药了。而保国公干的事实在不漂亮。估计这位宠臣要被替代了啊!
永嘉公主则是没管这些,眨眨眼睛,模样可爱,“太子哥哥,给我看看张昭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