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尚有一道坎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1852铁血中华、超级兵王、超级兵王、天才小毒妃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高拱端起酒盅,与张居正连干了三盅,放下,夹了块红烧鲤鱼,边择刺边问:“叔大,海瑞有何消息?”
张居正向在旁侍候的高福招招手,接过他手中的酒壶,示意他退出,这才道:“中玄兄有所不知,适才我应召谒元翁,方知海瑞的《治安疏》,对皇上刺激甚大,精神几近崩溃;而元翁则左支右绌,焦头烂额。”
“喔?”高拱放下筷子,侧耳细听。
海瑞要上疏一事,事前徐阶已有耳闻,还曾派人前去劝说,要海瑞不要鲁莽行事。在徐阶看来,海瑞初到京城,朝廷在他心目中一直是神圣的,一旦身在其中,发觉与自己的想象反差巨大,不免失望,出于一时激愤,难免会发发感慨,未必真要上疏。即使上疏,大不了就户部职掌建白一番。不意海瑞不唯上疏,矛头竟直指皇上,用语尖刻而不留余地。皇上发雷霆之怒,命锦衣卫把海瑞抓进诏狱,没过一个时辰,又召见徐阶,说海瑞辱骂君父,此举史无前例,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要三法司迅疾审判,斩立决。徐阶回应说,海瑞不怕死,棺材已然备好,杀他就上了他的当,因为他就想以直臣之名流芳百世;而杀直臣的君主,将落得个暴君的恶名,不能中他这个圈套。徐阶一番说辞,让皇上无言以对。又过了两个时辰,皇上突然又召徐阶,说海瑞可称大明的比干,而他不是纣王,思度再三,纳海瑞之言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他退位,让裕王继任,以新君行新政,一新天下耳目。徐阶知道这只是皇上赌气的话,自然要百般安慰劝谏。
“我兄试思之,皇上何以提出这些怪异的要求?”张居正自问自答道,“因为他实实憋着口气,无处发泄,故意给元翁出难题。若此时我兄上此除八弊疏,不说别的,皇上只要说他正欲纳海瑞建言一新治理的,高某人却来渎扰,是何居心?那我兄真是百口莫辩了,结果很可能成了海瑞的替死鬼!”
“唉!”高拱被张居正的话点醒了,原本对海瑞上疏有些欣喜,刻下却生出怨气,遂长叹一声,“这个海瑞,早不上晚不上,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上甚治安疏!”
张居正叹息道:“居正今日方悟出,科道、下僚,对国政不明底里,或想博取名声,或图一时口舌之快,贸然上本,大而化之指斥一番,或许人心为之大快,然则于施政何益?不但不能改进治理,反而增烦添乱,实实可恼。”
高拱猛地干了一盅,说:“我的本不上了,不上了!”
“难得我兄这次能从谏如流。”张居正欣喜道,“弟劝我兄此时不能上此疏,还有一层缘由呢。”
高拱尚未从失望情绪中解脱出来,有气无力地说:“左右就是束之高阁罢了。”
张居正却依然兴奋,问:“中玄兄,还记得‘庚戌之变’吗?”
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那年,退居大漠的前元残部、蒙古右翼酋长俺答,率兵马长驱直入,围困京师达八日之久,此乃嘉靖一朝最大国耻。
高拱不明白张居正何以突然提及此事,而且说话的语气不但不沉重,反而有轻松欢悦之色。他张大嘴巴,以迷惑的眼神看着张居正。
“我兄可曾记得,那个风雨如晦的夜晚,在安定门内的守门直房里,我兄弟曾经的盟誓?”张居正情绪激动地说。
高拱怎会忘记!
当是时,俺答大军围困京师,皇上下令戒严,并谕令百官轮班分守九门,高拱和张居正轮值安定门。那个夜晚,在敌兵焚烧地坛的火光中,在关厢百姓求救的号哭声里,张居正向高拱求教靖边之策,两人越说越激动。那个场景,真是令人终生难忘!
此时,因张居正再次提及,高拱的脑海里瞬时就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我兄当国执政,乃大明之幸,生民之福,居正之荣!”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张居正慨然道。
三十九岁的翰林院编修高拱闻言,上前攥住张居正的手说:“为兄早知叔大乃非常之人,有志于做非常之事,拱引为同志久矣!今日你我兄弟即结香火盟,盟誓无它,相期以相业!”说着,高拱拉着张居正,一齐跪倒在地,高拱起誓说:“新郑高拱、江陵张居正,兄弟二人乃为国而生,有朝一日入阁拜相,赞钧轴、行实政;破常格、新治理;创立规模,为万世开太平!”
张居正也一改往日的深沉,向高拱叩首者三,又抱拳道:“若拨乱世而反之正,创立规模,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即时摆出,此乃我兄之事,弟不能也。然则我兄才敏而性稍急,若使弟赞助,在旁效韦弦之义,亦不可无闻也。弟愿追随我兄之后,不计利钝毁誉,富国强兵、振兴大明!”
高拱流着热泪说:“耿耿此心,天地共鉴!”
十六年过去了,忆起这个场景,高拱依然热血沸腾,眼含泪花。
“常人盟誓,无非生死与共之类,而我兄弟香火盟,则是相期以相业。”张居正慨然,“十六年过去了,我兄年过半百,霜降须发,终于得见曙光了!”
高拱恍然大悟!今日,张居正之所以表现异常,定然是他从徐阶那里获得了一个重大机密,而这个机密,就是自己将入阁拜相!捕捉到这一讯息,高拱不禁心潮澎湃。
毕竟,入阁拜相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但高拱极力抑制住惊喜,故意问:“叔大,此话何意?”
“元翁适才召见居正,即为此事。”张居正语气郑重地说,“元翁意已决,延揽我兄入阁!元翁垂询居正,办此事,是走廷推,抑或特旨简任。”
高拱自斟自饮,兀自又干了一盅酒,以掩饰自己的激动。他想给张居正也斟上一盅,刚拿住酒壶,手却有些发颤,只好又放下:“叔大,你自己斟上一盅。”张居正斟酒的当儿,高拱这才想到他刚说的后半句话,问:“叔大,元翁何以有特旨简任之说?”
国朝成例,简用阁臣,由朝廷九卿、科道会推,每员以三人为候选人,排序上达,呈请皇上从中圈定一人,谓之廷推。作为例外,也可由皇上直接发布诏旨任命,谓之特旨简任。特简虽合法,但毕竟绕过廷推,难免会给人不够堂堂正正的印象。
张居正并没有正面回答高拱的提问,而是叹了口气:“我兄一心谋国,倡言担当,殊不知,干事,就要得罪人,而得罪人,会丢选票的!”
高拱不平地“哼”了一声。
“远的不说,就说刚过去的嘉靖四十四年之事,”张居正举起左手,伸出手掌,用右手掰着左手的手指头开始列举,“这第一件,今春,我兄主春闱,诸如怀挟传递、交换试卷、冒替代笔、搜捡不严、校阅不公等等科场诸弊,一百五十年所不能正者,我兄一举革之殆尽。表面上,朝野无不大赞特赞,可我兄想过没有?敢交换试卷、冒替代笔者,恐非平民子弟所敢为,官场里不知多少人在骂你坏了他们子弟前程呢!”
高拱一拍桌子,道:“任凭他们骂!国家抡才大典,岂容舞弊者玷污!”
“这第二件,”张居正继续说,“今夏,我兄由吏部左侍郎晋升礼部尚书,舆论对我兄佐铨的评价是:‘吏事精核,每出一语,奸吏股栗,俗弊以清。’这当然是赞誉。但反过来理解,可不可以说,我兄太强势,以致令人生畏?谁愿意推一个令自己提心吊胆的人上去?”
“强势?整天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人才好?!”高拱以辩论的语气道。
张居正一笑,掰倒中指,说:“这第三件,今秋,四夷馆考收。固然举朝公认此次考收办得干净利索,但国受益而我兄收怨,多责我兄不近人情。”说着,张居正蓦地干了一盅酒,肃然道,“我兄以礼部尚书之尊参劾教师顾祎父子,致顾祎革职、顾彬于刑部枷一月,坊间也以为太过。”
“太过?!”高拱“腾”地站起来,红着脸说,“他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事论事,短视之极!”
张居正并不解释,继续说:“我兄的才识,人所共知。然则,在时下萎靡的官场,我兄整顿官常、革除陋习,已然让一些人不习惯了。我兄还每每把兴革改制挂在嘴上、付诸行动,行事风格颇是强势,自然成为争议人物。那些科道言官,以清流自居,以维护纲常自任,对我兄不免啧有烦言,一旦付诸廷推,能否顺利过关,恐无十足把握。”
高拱缓缓落座,摇着头,嘴唇嚅动着,仿佛有话要说,一时又不知说些什么。
张居正盯住高拱问:“中玄兄,真的如此在意形式吗?”不等高拱开口,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不管何种形式,结果才最重要——入阁拜相!劝我兄,对形式不必介意。”
高拱默然。
张居正沉吟片刻,皱了皱眉:“中玄兄,我兄拜相,尚有一道坎儿,倘若不迈过去,不但拜相之事难以逆料,我兄礼部尚书之职,也可能不保。这也是元翁召居正并向居正透露拜相机密的原因所在。此事,元翁命我与兄台商榷。”
高拱一惊,猜不出是什么坎儿,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我兄还记得那首打油诗吗?”随之,张居正吟道:
试观前后诸公辅,
谁不由兹登政府。
君王论相只青词,
庙堂衮职谁更补!
高拱闻之,不禁怅然。起初的兴奋劲儿,喘息间减去多半!
高拱端起酒盅,与张居正连干了三盅,放下,夹了块红烧鲤鱼,边择刺边问:“叔大,海瑞有何消息?”
张居正向在旁侍候的高福招招手,接过他手中的酒壶,示意他退出,这才道:“中玄兄有所不知,适才我应召谒元翁,方知海瑞的《治安疏》,对皇上刺激甚大,精神几近崩溃;而元翁则左支右绌,焦头烂额。”
“喔?”高拱放下筷子,侧耳细听。
海瑞要上疏一事,事前徐阶已有耳闻,还曾派人前去劝说,要海瑞不要鲁莽行事。在徐阶看来,海瑞初到京城,朝廷在他心目中一直是神圣的,一旦身在其中,发觉与自己的想象反差巨大,不免失望,出于一时激愤,难免会发发感慨,未必真要上疏。即使上疏,大不了就户部职掌建白一番。不意海瑞不唯上疏,矛头竟直指皇上,用语尖刻而不留余地。皇上发雷霆之怒,命锦衣卫把海瑞抓进诏狱,没过一个时辰,又召见徐阶,说海瑞辱骂君父,此举史无前例,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要三法司迅疾审判,斩立决。徐阶回应说,海瑞不怕死,棺材已然备好,杀他就上了他的当,因为他就想以直臣之名流芳百世;而杀直臣的君主,将落得个暴君的恶名,不能中他这个圈套。徐阶一番说辞,让皇上无言以对。又过了两个时辰,皇上突然又召徐阶,说海瑞可称大明的比干,而他不是纣王,思度再三,纳海瑞之言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他退位,让裕王继任,以新君行新政,一新天下耳目。徐阶知道这只是皇上赌气的话,自然要百般安慰劝谏。
“我兄试思之,皇上何以提出这些怪异的要求?”张居正自问自答道,“因为他实实憋着口气,无处发泄,故意给元翁出难题。若此时我兄上此除八弊疏,不说别的,皇上只要说他正欲纳海瑞建言一新治理的,高某人却来渎扰,是何居心?那我兄真是百口莫辩了,结果很可能成了海瑞的替死鬼!”
“唉!”高拱被张居正的话点醒了,原本对海瑞上疏有些欣喜,刻下却生出怨气,遂长叹一声,“这个海瑞,早不上晚不上,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上甚治安疏!”
张居正叹息道:“居正今日方悟出,科道、下僚,对国政不明底里,或想博取名声,或图一时口舌之快,贸然上本,大而化之指斥一番,或许人心为之大快,然则于施政何益?不但不能改进治理,反而增烦添乱,实实可恼。”
高拱猛地干了一盅,说:“我的本不上了,不上了!”
“难得我兄这次能从谏如流。”张居正欣喜道,“弟劝我兄此时不能上此疏,还有一层缘由呢。”
高拱尚未从失望情绪中解脱出来,有气无力地说:“左右就是束之高阁罢了。”
张居正却依然兴奋,问:“中玄兄,还记得‘庚戌之变’吗?”
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那年,退居大漠的前元残部、蒙古右翼酋长俺答,率兵马长驱直入,围困京师达八日之久,此乃嘉靖一朝最大国耻。
高拱不明白张居正何以突然提及此事,而且说话的语气不但不沉重,反而有轻松欢悦之色。他张大嘴巴,以迷惑的眼神看着张居正。
“我兄可曾记得,那个风雨如晦的夜晚,在安定门内的守门直房里,我兄弟曾经的盟誓?”张居正情绪激动地说。
高拱怎会忘记!
当是时,俺答大军围困京师,皇上下令戒严,并谕令百官轮班分守九门,高拱和张居正轮值安定门。那个夜晚,在敌兵焚烧地坛的火光中,在关厢百姓求救的号哭声里,张居正向高拱求教靖边之策,两人越说越激动。那个场景,真是令人终生难忘!
此时,因张居正再次提及,高拱的脑海里瞬时就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我兄当国执政,乃大明之幸,生民之福,居正之荣!”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张居正慨然道。
三十九岁的翰林院编修高拱闻言,上前攥住张居正的手说:“为兄早知叔大乃非常之人,有志于做非常之事,拱引为同志久矣!今日你我兄弟即结香火盟,盟誓无它,相期以相业!”说着,高拱拉着张居正,一齐跪倒在地,高拱起誓说:“新郑高拱、江陵张居正,兄弟二人乃为国而生,有朝一日入阁拜相,赞钧轴、行实政;破常格、新治理;创立规模,为万世开太平!”
张居正也一改往日的深沉,向高拱叩首者三,又抱拳道:“若拨乱世而反之正,创立规模,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即时摆出,此乃我兄之事,弟不能也。然则我兄才敏而性稍急,若使弟赞助,在旁效韦弦之义,亦不可无闻也。弟愿追随我兄之后,不计利钝毁誉,富国强兵、振兴大明!”
高拱流着热泪说:“耿耿此心,天地共鉴!”
十六年过去了,忆起这个场景,高拱依然热血沸腾,眼含泪花。
“常人盟誓,无非生死与共之类,而我兄弟香火盟,则是相期以相业。”张居正慨然,“十六年过去了,我兄年过半百,霜降须发,终于得见曙光了!”
高拱恍然大悟!今日,张居正之所以表现异常,定然是他从徐阶那里获得了一个重大机密,而这个机密,就是自己将入阁拜相!捕捉到这一讯息,高拱不禁心潮澎湃。
毕竟,入阁拜相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但高拱极力抑制住惊喜,故意问:“叔大,此话何意?”
“元翁适才召见居正,即为此事。”张居正语气郑重地说,“元翁意已决,延揽我兄入阁!元翁垂询居正,办此事,是走廷推,抑或特旨简任。”
高拱自斟自饮,兀自又干了一盅酒,以掩饰自己的激动。他想给张居正也斟上一盅,刚拿住酒壶,手却有些发颤,只好又放下:“叔大,你自己斟上一盅。”张居正斟酒的当儿,高拱这才想到他刚说的后半句话,问:“叔大,元翁何以有特旨简任之说?”
国朝成例,简用阁臣,由朝廷九卿、科道会推,每员以三人为候选人,排序上达,呈请皇上从中圈定一人,谓之廷推。作为例外,也可由皇上直接发布诏旨任命,谓之特旨简任。特简虽合法,但毕竟绕过廷推,难免会给人不够堂堂正正的印象。
张居正并没有正面回答高拱的提问,而是叹了口气:“我兄一心谋国,倡言担当,殊不知,干事,就要得罪人,而得罪人,会丢选票的!”
高拱不平地“哼”了一声。
“远的不说,就说刚过去的嘉靖四十四年之事,”张居正举起左手,伸出手掌,用右手掰着左手的手指头开始列举,“这第一件,今春,我兄主春闱,诸如怀挟传递、交换试卷、冒替代笔、搜捡不严、校阅不公等等科场诸弊,一百五十年所不能正者,我兄一举革之殆尽。表面上,朝野无不大赞特赞,可我兄想过没有?敢交换试卷、冒替代笔者,恐非平民子弟所敢为,官场里不知多少人在骂你坏了他们子弟前程呢!”
高拱一拍桌子,道:“任凭他们骂!国家抡才大典,岂容舞弊者玷污!”
“这第二件,”张居正继续说,“今夏,我兄由吏部左侍郎晋升礼部尚书,舆论对我兄佐铨的评价是:‘吏事精核,每出一语,奸吏股栗,俗弊以清。’这当然是赞誉。但反过来理解,可不可以说,我兄太强势,以致令人生畏?谁愿意推一个令自己提心吊胆的人上去?”
“强势?整天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人才好?!”高拱以辩论的语气道。
张居正一笑,掰倒中指,说:“这第三件,今秋,四夷馆考收。固然举朝公认此次考收办得干净利索,但国受益而我兄收怨,多责我兄不近人情。”说着,张居正蓦地干了一盅酒,肃然道,“我兄以礼部尚书之尊参劾教师顾祎父子,致顾祎革职、顾彬于刑部枷一月,坊间也以为太过。”
“太过?!”高拱“腾”地站起来,红着脸说,“他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事论事,短视之极!”
张居正并不解释,继续说:“我兄的才识,人所共知。然则,在时下萎靡的官场,我兄整顿官常、革除陋习,已然让一些人不习惯了。我兄还每每把兴革改制挂在嘴上、付诸行动,行事风格颇是强势,自然成为争议人物。那些科道言官,以清流自居,以维护纲常自任,对我兄不免啧有烦言,一旦付诸廷推,能否顺利过关,恐无十足把握。”
高拱缓缓落座,摇着头,嘴唇嚅动着,仿佛有话要说,一时又不知说些什么。
张居正盯住高拱问:“中玄兄,真的如此在意形式吗?”不等高拱开口,便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不管何种形式,结果才最重要——入阁拜相!劝我兄,对形式不必介意。”
高拱默然。
张居正沉吟片刻,皱了皱眉:“中玄兄,我兄拜相,尚有一道坎儿,倘若不迈过去,不但拜相之事难以逆料,我兄礼部尚书之职,也可能不保。这也是元翁召居正并向居正透露拜相机密的原因所在。此事,元翁命我与兄台商榷。”
高拱一惊,猜不出是什么坎儿,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我兄还记得那首打油诗吗?”随之,张居正吟道:
试观前后诸公辅,
谁不由兹登政府。
君王论相只青词,
庙堂衮职谁更补!
高拱闻之,不禁怅然。起初的兴奋劲儿,喘息间减去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