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苍天为证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百三十九章 苍天为证
“四战之地,独得南北东西之要,天下有变,则为兵家必争!”虽然还是拿捏着帝王应有的从容气度,但复隆皇帝还是显现出了几分年轻人独有的亢奋和浮躁,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虽然被奉为金科玉律其实他自己并不是很明白的话语:“自古以来,九江是长江之锁钥,徐州为天下之前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九江与徐州已尽在我手,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西江月》作战计划,几乎遭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反对,最终还是复隆皇帝直接甩来了内阁和部堂,全力支持这个庞大的战略计划。虽然这个计划本身是李吴山提出来并且负责具体实施,但铁一般的事实却证明这是一个无比大胆也无比成功的计划。
虽然当初皇帝本人并没有看出这个计划的可取之处,仅仅只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但却营造出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形象。
时至今日,连复隆皇帝都觉得这个计划是“圣天子”无比英明的最好证明。
攻占了徐州之后,下一步必然是横扫淮扬。除了太祖洪武皇帝和成祖永乐皇帝之外,大明朝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军事胜利。
身负复国重任的复隆皇帝第一次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在群臣们一片歌功颂德声中,愈发志得意满。
“我大明王师所到之处,势若雷霆,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武功之隆天下震动……”
一连串的军事胜利,确实给了这个年轻的皇帝极大的成就感,似乎只要大手一挥,就真的可以中兴大明了再现太平盛世了。
自从永乐朝之后,在对外战争中大明朝一直都是败多胜少,尤其是在甲申国变崇祯皇帝大行之后,三万里河山已三去其二,天下汹汹大明危急,实已到了丝缕断绝的存亡之秋。人心惶惶天下汹汹之际,终于奋起,打出了湖广大胜和徐州大胜的漂亮仗,憋闷了两百年之后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当然会极力夸耀。
原本只是战役级别的胜利,已经变渲染成为战争级别的空前大胜。
在复隆皇帝的心目当中,如此辉煌的军事胜利虽然还不敢自比横扫六合的秦皇和驱逐匈奴的汉武,但却觉得已经非常接近中兴刘氏王朝存续汉家江山的光武帝刘秀了。
古往今来,雄才大略的君主不过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少数几人,汉光武就算不是其中最顶尖的,至少也是一流的君主。
同样是国破家亡,同样是江山易主,同样是再造辉煌中兴社稷,比肩汉光武刘秀应该比较贴切吧!
最难得的是,复隆皇帝是崇祯先皇的嫡传太子,这个身份比汉光武刘秀要正统的多,而且他的年龄也比刘秀年轻的多。
假以时日,必然可以把大明打造成为远迈汉唐的强大王朝。对此,复隆皇帝充满了信心。
在皇帝“龙颜大悦”的情形之下,歌功颂德之声滚滚如潮,只有一个声音显得有些另类。
“这徐州之捷固然是因为陛下洪福齐天,上苍眷顾所至,”高起潜的声音完全没有阉人的那种阴柔,反而异常宏亮:“却少不了将士用命之功兵卒血战之力,攻取湖广克服徐州,收复淮扬指日可待,如此战功朝廷当有厚赏!”
前方的将士血战连场,杀的惊天动地,连战连捷,朝廷一定要有所赏赐,一来是为了激励士气,再者也是为了彰显赏罚分明之效。
高起潜是大旗军的监军,代表着朝廷,不仅负责大旗军个朝廷之间的上通下达,还在李吴山外出征战的情况下主导着江南大旗军的局面。渡江北伐战役就是由他和史德威二人作为最主要的统帅,史德威的扬州军已经率先杀到了江北,并且顺利光复了新江口和仪真两地,大旗军驻守在江南的那几个营头马上就要跟进了,高起潜必须在军队正式开拔之前把朝廷的赏赐讨要过来。
作为监军,这是他份内的职责。
高起潜刚一说起“封赏”,原本热热闹闹的文武百官顿时成了闷嘴儿的葫芦,全都不说话了。
因为朝廷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赏赐。
国库已经空的可以饿死老鼠了,这次北伐作战,皇帝本人连内帑都捐出来了,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赏赐。
前线战功这种事情,比不得寻常,各种赏赐一定要兑现,绝对不能再“打白条子”了,否则的话就会让前方的浴血奋战的将士寒心,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军心士气。
这一次,皇帝再也没有如往常那样向户部、盐课司、市舶司等等这些有钱的衙门身手,因为他知道要了也是白要,这几个油水最多的衙门同样穷的叮当烂响,而是当场抛出了一套“赏功”方案:
方案一,拿出一百多个正五品以下的空白告身,直接发给李吴山和史德威以及其他的有功人员。
既然国库空空如也,既没有银钱也没有米粮,那就赏赐官职吧。
反正湖广、淮右、江北的地盘主要是李吴山打下来的,由他任命一些中低级的官员,也可以作为一种赏赐。
这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眼下唯一能拿得出的“赏赐”。
对于这个“赏功方案”,老成稳重的程园毕有很大的意见。
那是一百多张空白告身啊,虽然都是些正五品以下的官职,却等于是把地方的治理权官员的任命权全都给了李吴山。如此一来,“李党”的势力必然更大,并且会从军事层面延伸到各级地方。如此一来,除了税收的权限之外,李吴山已经和唐末的藩镇势力没有任何分别了。
程园毕很想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这一次却很罕见的沉默了。
因为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提出问题,却始终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皇帝对内阁的意见。
内阁不是御史台、都察院,不能只知道挑毛病找错误,最关键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内阁还有什么用?
虽然皇帝连续两次驳回了他的“辞职报告”,依旧让他在内阁首辅大臣的位子上留任。但程园毕却很清醒的知道自己已“圣眷不在”了,和皇帝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在无力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情况之下,程园毕只能选择沉默,以免触怒了皇帝再次引起君臣之间的“不愉快”。
方案二:修建“功高楼”,纂刻有功人员的名字,悬挂战功卓著者的画像,同时赏赐显赫爵位。
爵位这东西不过是荣誉称号,和官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代表实打实的权利,无论赏出多高的爵位都不会影响到政治格局。依照大明朝的传统,外姓不可能封王,一个公爵就已经到头了。至于说本人死亡之后追封的“王爵”,则更无实际意义。
至于修建“功高楼”,则基本是抄袭了汉光武的“云台阁”和唐太祖的“凌烟阁”,不过是个虚名罢了。
唐太宗在“凌烟阁”上书写着功勋卓著者的名字,悬挂着他们的画像,让他们闻名于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早已传为千古佳话。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之后大封功臣,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享誉后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史书上的美谈,复隆皇帝修建“功高楼”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修建“功高楼”还有另外一层更加深刻的意思:当初汉光武刘秀之所以能够在存亡断续之际中兴汉室,就是因为名臣如云猛将如雨,有无数忠臣猛将的辅佐才终于成就了宏图大业。汉光武刘秀不仅大封功臣,还对功臣们作出了“皆保福禄,无诛谴者”的承诺。
创建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创建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都是开国的君主,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污点:大肆诛杀功臣。
汉高祖刘邦不仅把他封赏的那些个异姓王杀的干干净净,还把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斩了个七七八八。至于说本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则做的更绝,几乎可以算是有功臣元勋给杀绝了。
诛杀功臣,是绝大多数开国皇帝的惯用手段,只有汉光武刘秀是一个例外。(虽然东汉和稀罕都是汉朝,其实东汉和西汉的关系不是很深,刘秀本人则是血缘关系非常远的远支宗亲,已经远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步。)
建这个功高楼,就是为了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绝对不会苛待功臣,而是要象汉光武刘秀那样和功臣同始同终。
“功高楼上的题文朕已经写好了,诸卿可以先看一看……”
复隆皇帝微一摆手,贴身的宫人马上取出皇帝早就写好的“功高楼”题文给文武百官传看:
“此楼提名者,皆为社稷勋臣,有奇功与大明。朕与其指天盟誓,但使黄河如带,泰山如黍,明有宗庙,尔无绝世,除谋逆外,永不加罪……”
区区百十个字,却字字千钧。
这是皇帝立下的血誓,大致的意思就是:只要在功高楼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是有大功与社稷江山的勋臣。皇帝向天发誓,无论世事变迁还是沧海桑田,哪怕黄河变得象丝带那么细,泰山变成了米粒那么小。只要大明朝的宗庙还存在,就绝对不会诛杀那些人。只要不是谋反,无论犯下多么重大的罪行都可以直接赦免。就算是有朝一日真的造反了,也会遵照前面的誓约,最多只是囚禁起来但却绝对不会杀害!
皇帝的誓言,苍天为证,何其之重!
第三百三十九章 苍天为证
“四战之地,独得南北东西之要,天下有变,则为兵家必争!”虽然还是拿捏着帝王应有的从容气度,但复隆皇帝还是显现出了几分年轻人独有的亢奋和浮躁,不断的重复着这句虽然被奉为金科玉律其实他自己并不是很明白的话语:“自古以来,九江是长江之锁钥,徐州为天下之前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九江与徐州已尽在我手,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西江月》作战计划,几乎遭到了文武百官的一致反对,最终还是复隆皇帝直接甩来了内阁和部堂,全力支持这个庞大的战略计划。虽然这个计划本身是李吴山提出来并且负责具体实施,但铁一般的事实却证明这是一个无比大胆也无比成功的计划。
虽然当初皇帝本人并没有看出这个计划的可取之处,仅仅只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但却营造出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形象。
时至今日,连复隆皇帝都觉得这个计划是“圣天子”无比英明的最好证明。
攻占了徐州之后,下一步必然是横扫淮扬。除了太祖洪武皇帝和成祖永乐皇帝之外,大明朝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军事胜利。
身负复国重任的复隆皇帝第一次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在群臣们一片歌功颂德声中,愈发志得意满。
“我大明王师所到之处,势若雷霆,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武功之隆天下震动……”
一连串的军事胜利,确实给了这个年轻的皇帝极大的成就感,似乎只要大手一挥,就真的可以中兴大明了再现太平盛世了。
自从永乐朝之后,在对外战争中大明朝一直都是败多胜少,尤其是在甲申国变崇祯皇帝大行之后,三万里河山已三去其二,天下汹汹大明危急,实已到了丝缕断绝的存亡之秋。人心惶惶天下汹汹之际,终于奋起,打出了湖广大胜和徐州大胜的漂亮仗,憋闷了两百年之后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当然会极力夸耀。
原本只是战役级别的胜利,已经变渲染成为战争级别的空前大胜。
在复隆皇帝的心目当中,如此辉煌的军事胜利虽然还不敢自比横扫六合的秦皇和驱逐匈奴的汉武,但却觉得已经非常接近中兴刘氏王朝存续汉家江山的光武帝刘秀了。
古往今来,雄才大略的君主不过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少数几人,汉光武就算不是其中最顶尖的,至少也是一流的君主。
同样是国破家亡,同样是江山易主,同样是再造辉煌中兴社稷,比肩汉光武刘秀应该比较贴切吧!
最难得的是,复隆皇帝是崇祯先皇的嫡传太子,这个身份比汉光武刘秀要正统的多,而且他的年龄也比刘秀年轻的多。
假以时日,必然可以把大明打造成为远迈汉唐的强大王朝。对此,复隆皇帝充满了信心。
在皇帝“龙颜大悦”的情形之下,歌功颂德之声滚滚如潮,只有一个声音显得有些另类。
“这徐州之捷固然是因为陛下洪福齐天,上苍眷顾所至,”高起潜的声音完全没有阉人的那种阴柔,反而异常宏亮:“却少不了将士用命之功兵卒血战之力,攻取湖广克服徐州,收复淮扬指日可待,如此战功朝廷当有厚赏!”
前方的将士血战连场,杀的惊天动地,连战连捷,朝廷一定要有所赏赐,一来是为了激励士气,再者也是为了彰显赏罚分明之效。
高起潜是大旗军的监军,代表着朝廷,不仅负责大旗军个朝廷之间的上通下达,还在李吴山外出征战的情况下主导着江南大旗军的局面。渡江北伐战役就是由他和史德威二人作为最主要的统帅,史德威的扬州军已经率先杀到了江北,并且顺利光复了新江口和仪真两地,大旗军驻守在江南的那几个营头马上就要跟进了,高起潜必须在军队正式开拔之前把朝廷的赏赐讨要过来。
作为监军,这是他份内的职责。
高起潜刚一说起“封赏”,原本热热闹闹的文武百官顿时成了闷嘴儿的葫芦,全都不说话了。
因为朝廷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赏赐。
国库已经空的可以饿死老鼠了,这次北伐作战,皇帝本人连内帑都捐出来了,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赏赐。
前线战功这种事情,比不得寻常,各种赏赐一定要兑现,绝对不能再“打白条子”了,否则的话就会让前方的浴血奋战的将士寒心,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军心士气。
这一次,皇帝再也没有如往常那样向户部、盐课司、市舶司等等这些有钱的衙门身手,因为他知道要了也是白要,这几个油水最多的衙门同样穷的叮当烂响,而是当场抛出了一套“赏功”方案:
方案一,拿出一百多个正五品以下的空白告身,直接发给李吴山和史德威以及其他的有功人员。
既然国库空空如也,既没有银钱也没有米粮,那就赏赐官职吧。
反正湖广、淮右、江北的地盘主要是李吴山打下来的,由他任命一些中低级的官员,也可以作为一种赏赐。
这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眼下唯一能拿得出的“赏赐”。
对于这个“赏功方案”,老成稳重的程园毕有很大的意见。
那是一百多张空白告身啊,虽然都是些正五品以下的官职,却等于是把地方的治理权官员的任命权全都给了李吴山。如此一来,“李党”的势力必然更大,并且会从军事层面延伸到各级地方。如此一来,除了税收的权限之外,李吴山已经和唐末的藩镇势力没有任何分别了。
程园毕很想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这一次却很罕见的沉默了。
因为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提出问题,却始终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皇帝对内阁的意见。
内阁不是御史台、都察院,不能只知道挑毛病找错误,最关键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内阁还有什么用?
虽然皇帝连续两次驳回了他的“辞职报告”,依旧让他在内阁首辅大臣的位子上留任。但程园毕却很清醒的知道自己已“圣眷不在”了,和皇帝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在无力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情况之下,程园毕只能选择沉默,以免触怒了皇帝再次引起君臣之间的“不愉快”。
方案二:修建“功高楼”,纂刻有功人员的名字,悬挂战功卓著者的画像,同时赏赐显赫爵位。
爵位这东西不过是荣誉称号,和官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代表实打实的权利,无论赏出多高的爵位都不会影响到政治格局。依照大明朝的传统,外姓不可能封王,一个公爵就已经到头了。至于说本人死亡之后追封的“王爵”,则更无实际意义。
至于修建“功高楼”,则基本是抄袭了汉光武的“云台阁”和唐太祖的“凌烟阁”,不过是个虚名罢了。
唐太宗在“凌烟阁”上书写着功勋卓著者的名字,悬挂着他们的画像,让他们闻名于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早已传为千古佳话。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之后大封功臣,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享誉后世。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史书上的美谈,复隆皇帝修建“功高楼”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修建“功高楼”还有另外一层更加深刻的意思:当初汉光武刘秀之所以能够在存亡断续之际中兴汉室,就是因为名臣如云猛将如雨,有无数忠臣猛将的辅佐才终于成就了宏图大业。汉光武刘秀不仅大封功臣,还对功臣们作出了“皆保福禄,无诛谴者”的承诺。
创建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创建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虽然都是开国的君主,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污点:大肆诛杀功臣。
汉高祖刘邦不仅把他封赏的那些个异姓王杀的干干净净,还把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斩了个七七八八。至于说本朝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则做的更绝,几乎可以算是有功臣元勋给杀绝了。
诛杀功臣,是绝大多数开国皇帝的惯用手段,只有汉光武刘秀是一个例外。(虽然东汉和稀罕都是汉朝,其实东汉和西汉的关系不是很深,刘秀本人则是血缘关系非常远的远支宗亲,已经远到了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步。)
建这个功高楼,就是为了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绝对不会苛待功臣,而是要象汉光武刘秀那样和功臣同始同终。
“功高楼上的题文朕已经写好了,诸卿可以先看一看……”
复隆皇帝微一摆手,贴身的宫人马上取出皇帝早就写好的“功高楼”题文给文武百官传看:
“此楼提名者,皆为社稷勋臣,有奇功与大明。朕与其指天盟誓,但使黄河如带,泰山如黍,明有宗庙,尔无绝世,除谋逆外,永不加罪……”
区区百十个字,却字字千钧。
这是皇帝立下的血誓,大致的意思就是:只要在功高楼上留下名字的人,都是有大功与社稷江山的勋臣。皇帝向天发誓,无论世事变迁还是沧海桑田,哪怕黄河变得象丝带那么细,泰山变成了米粒那么小。只要大明朝的宗庙还存在,就绝对不会诛杀那些人。只要不是谋反,无论犯下多么重大的罪行都可以直接赦免。就算是有朝一日真的造反了,也会遵照前面的誓约,最多只是囚禁起来但却绝对不会杀害!
皇帝的誓言,苍天为证,何其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