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中文网 > 明末大权臣 > 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归

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归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归

    “诸位卿家听说了没有?”复隆皇帝的心情似乎非常不错,笑呵呵的对着一众的文武大臣说道:“江北烽烟四起,各处义民义军纷纷而动,将洪贼承畴折腾的夜不安眠疲于应付……”

    江北的事儿,闹腾的那么大,就算是聋子也早就听说了。

    “我大明治世垂三百载,各地百姓心向我大明,纵使江北沦陷,依旧奋起而攻。就算是暂时无力和洪贼决战,如此这般作为也足以彰显我大明之威了。”

    “万岁洪福,英明爱民的名声早已传遍天下,各地义民无不心向往之。这才纷纷奋不顾身,击贼乱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那洪贼必然已是焦头烂额时日无多了……”

    蜂拥而起的敌后游击战,确实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似乎眼前的形势一片大好,北地沦陷区的民众依旧心向大明,时时刻刻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和洪承畴做斗争。只要朝廷的官军开赴过去,就一定会箪壶食浆喜迎王师,光复北地收复故土完全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样的唱诵之言也就是听听而已,却是万万当不得真的。因为复隆皇帝很清楚的知道那些活跃在敌后的小股武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没有大旗军的强力支持,那些小股武装根本就生存不下去,早就被剿灭过无数次了,又怎么会弄出星火燎原的势头?

    游击战,尤其是敌后的游击战,一定需要强有力的正面支撑和及时的支援,否则的话根本就无法维持下去。

    “北地能有群起而效的局面,忠勇公居功甚伟。”年轻的复隆皇帝笑呵呵的对李吴山说道:“自忠勇公倡导北伐以来,屡屡派遣先遣之部渡江北上,搅的伪清不得安宁无暇南顾……”

    “臣不过是做了些应做之事,实不敢当万岁如此盛赞之言。”虽然这话说的很谦虚,其实李吴山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骄傲的:你们这些个君君臣臣的,全都缩在江南,只有我大旗军的先遣小队在江北奋战,虽然遭逢不少挫折,牺牲也很大,但却让敌人异常狼狈,始终保持着坚决抵抗的高傲姿态。

    复隆皇帝早就知道李吴山会是这样的一副态度:外面谦恭,内心独傲。

    “大旗军之先遣各部,确有奇功,然朕也不好让忠勇公专美于前了!”或许是因为内心实在太过于激动的缘故,复隆皇帝忍不住的从御座上站立起来,脸上全都是满满的兴奋:“朕已钦派得力之精兵渡江北上,以奇袭之姿捣毁敌之万寿船厂,斩获甚丰……”

    偷袭万寿船厂的事儿,是皇帝干的?

    这个消息李吴山早就知道了,只是一直都不晓得到底是谁干的。

    自从火烧了木货厂之后,和援兵汇合的史环部就已朝着东南方向运动过去,万寿船厂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目标,而且方向也不对。

    开始的时候,李吴山还以为是本地的小股抵抗军所为,想不到竟然是皇帝做的。

    “沈周子克敌制胜,于万寿一战中战功卓然,着加封镇抚,领千户衔!”

    一个六品的实封,再加上个五品的空衔,这就是皇帝给的奖赏,其实已经非常不低了。

    万寿船厂一战,其实是复隆皇帝的手笔——虽然和他本人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但却和皇帝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更准确一点来说,这事基本就是长平公主一手策划。

    那沈周子本是活跃在长江两岸的“水鬼”,手下颇有些深谙水性的喽罗,自从追随长平公主到江北助战之后,因为曾经斩下六个鞑子的脑袋,被当场洗白。摇身一变,就完成了从水鬼到英雄的转换,成了长平公主的“亲卫”。

    李吴山早在一年多年就开始派遣小股的北伐先遣小队深入到江北各处,甚至远至河南、山东等地。虽然从来就没有过大规模的战斗,但却始终保持着抵抗的姿态,积小胜为大胜,让敌人无法安稳。

    但是,这些事儿全都是出自李吴山的手笔,主要是由大旗军对各地的抵抗力量提供各式各样的支持,和朝廷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朝廷甚至不知道其中的细节。

    这三万里河山是大明朝的,是老朱家的,朝廷不去战斗,却要外臣李吴山专美。虽然李吴山是大明的臣子,但这种事情终究好说不好听啊。

    于是乎,经过一番思索和周密的准备之后,长平公主派遣自己的“嫡系心腹”沈周子,招揽了一大群水鬼,全都委以官职高封厚赏,然后才有了“长寿大捷”。

    所谓的“长寿大捷”,其实不过是朝廷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已。复隆皇帝说是“捣毁了长寿船厂”,其实仅仅只是凿沉了两艘正在建造过程当中的大船,至于他说的“斩获甚丰”,也不过是模棱两可之言,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数字,至于到底杀死了多人清军,那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事实上的“长寿大捷”并没有听起来那么辉煌,仅仅只能算做是一个战术性质的微小胜利,但意义却极其深远。

    这足以说明,烽烟四起的江北并非只有大旗军和他李吴山一个人在支撑,朝廷也是有作为的,这不就弄出了一场“长寿大捷”么!

    虽说这事儿是长平公主策划,沈周子实施,但长平公主代表的不就是皇帝嘛,所以把这个功劳安在皇帝本人的头上,也不算是撒谎。

    所谓的“长寿大捷”,无论是规模还是实际效果,军事意义并不算大,最主要是政治影响。

    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而已。

    李吴山完全立刻理解朝廷的心情,这是不希望自己占据所有的功劳和抵抗清军的名声。

    也正是因为自己屡屡派遣北伐先遣小队,在北方搅动起一场又一场战斗,这才“逼迫”朝廷不得不有所作为,终于第一次派出了直属于朝廷的先遣队,并且取得了一点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说的成绩。

    但是,朝廷的先遣小队和李吴山的先遣小队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因为缺乏事先的充分准备,完全就是临时发动,沈周子他们那些水鬼根本就不敢深入到辽阔的敌后,因为他们不具备那个条件,也没有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战术指导,仅仅只能在距离很近的沿江一带活动。

    李吴山派遣出去的先遣小队就不一样了,不仅遍布江北影响淮扬,而且还敢和洪承畴公然叫板。甚至远在河南、鲁南都有先遣小队的踪迹……

    虽然朝廷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军事目的,而是出于政治影响的考虑,但却和李吴山的战略意图不谋而合。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李吴山是绝对的支持态度。他甚至提出,可以和朝廷进行“情报共享”!

    敌后的游击战,最重要的就是“情报”二字,一份准确及时的情报,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史环部才能化险为夷跳出八旗战兵的囚笼合围重新打开局面。

    但是,所谓的情报共享是有限度的。真正的具有核心价值的绝密情报,李吴山是绝对不会和朝廷共享的,不如说和金铃堂有关的那些情报。

    金铃堂胡家的生意遍布大半个北方,和清廷的接触很多,能够让他们配合,仅凭“朝廷大义”之类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肯定不行,而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交换条件。

    金铃堂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一旦暴露出去,必然损失惨重。比如说这次史环部能够转危为安,金铃堂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让金铃堂胡家继续和清廷做生意,才能继续发挥无法估量的作用。

    任何一支先遣小队,都无法和金玲堂直接联络。和金铃堂胡家的合作方式与联络方式,只有两个人知道……

    “老爷,这是从金铃湾传过来的收据……”

    金雀儿拿着一张密密麻麻的提货单,交给李吴山验看。

    “我就不看了,你自己核对一下吧。”

    金雀儿恭恭敬敬的说道:“昨天傍晚,韦无病从台庄发回了消息,我已经核对过了,准确无误。”

    因为淮安的形势以前那么好了,在韦无病的“建议”之下,鲁家成鲁天王率领天王军匆匆北上,流蹿到了山东境内。如果那边的情形依旧不怎么好,还会继续流动。

    通过金铃堂开设在当地的分号,进行物资补给的运送和提取,这么做的成本非常之高,而且风险很大。最要紧的是,金铃堂承受着这么巨大的风险,却根本就拿不到钱。

    因为天王军根本就没有钱。

    当然,胡家也没有打算从韦无病手里拿到货款,而是直接找李吴山“报销”。

    “根据韦无病提供的消息,这笔补给价值四千三百两银子,我们需要支付给胡家两万多两货款!”

    简直四千多的货物,却要支付两万多的货款,看起来好像有点难以理解,但却实属正常。

    高出正常市场价格五倍,这并非是胡家坐地起价,而是李吴山必须支付数额远远超过货款本身的“风险金”。

    在清廷的地盘上给抵抗军送货,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不仅需要上下打典各级官府,还要有很多额外的费用。一旦被查出来,金铃堂在北方的生意就会被彻底铲平。

    什么样的生意人也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但胡家敢。

    金铃堂胡家之所以如此胆大包天,并非是因为什么“国家大义”,而是足额的利润。

    作为一个成体系的商业集团,只要有足够的利润,他们会做一切事情。

    风险越高,利润越厚!

    五倍的利润,就算是扣除杂七杂八的额外开销,至少也有三倍的利,足以让金铃堂去冒险了。

    但是,这事必须绝对保密,具体细节只有李吴山本人和金雀儿知道。

    “但是……老爷,我们恐怕已经没有那么许多银钱,支付不了胡家的货款!”

    虽然李吴山的家底很大,但这种事情的开销同样大的惊人,根本就不是三瓜俩枣能解决的问题。

    为了维持数量众多的先遣小队继续存在下去,已经掏空了李吴山的家底儿,他已经没有那么多余钱支付给胡家了。

    但这种事情,必须的现钱兑现货,绝对不能赊欠。

    “我得想想办法弄点钱儿,你也帮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