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科举弊案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三十五章 科举弊案
三月二十五,小朝。
这是一次例行的小朝会,君臣人等商议的事项大多和本次恩科有关。
按照朝廷内部事先的安排,这次恩科会取士六百人上下,虽然总人数比崇祯朝有所减少,但却因为应考人数也有减少,录取率反而是比往年提高了很多。
放榜之后,会挑选其中几十个成绩最好的进行一场“复试”,由复隆皇帝亲自监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殿试”。到时候就可以由当今天子钦点状元、榜眼、探花了。
新朝已经成了多半年了,最缺少的东西除了钱粮之外就是人才了。
开科取士为国选才,一来是为了彰显绝不“遗贤于野”的爱才之意,更主要还是为了搭建新朝的基本班底,实现官僚系统的新旧更替。
现如今的朝廷,除了程园毕、王宣同等少数一些“太子旧党”之外,更多的则是前朝遗臣,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东林浙党人物,除此之外就是“大旗军派系”的官员了。真正的朝廷肱股之臣少的可怜。
大范围的录取,也是为了尽快的选用朝廷的自己人。毕竟通过恩科上来的这批人群都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一旦出任官职就是皇帝的心腹嫡系,刚好可以用来进行一轮官僚系统的更替。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亘古不变的传统,若是没有一大批嫡系的官员,所谓的皇帝其实真的和光杆司令差不了多少。
商定了一些具体细节之后,这次例行的小朝会就到了“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朝退”的尾声。这个时候,礼部右侍郎楚华文递上了一份手本。
高居于御座之上的复隆皇帝接过楚华文的手本,只看了一眼,腾的一下就从御座上站立起来,脸色早已大变。
手本上的内容非常简单,是五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言:
第一句出自《大学》: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义。
第二句出自《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第三句出自《周易》:使天下子民,聚天下之货,通有无易进退,各得其义。
第四句出自《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
第五句出自《春秋》: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这五句话,全都出自《四书》《五经》,而且已流传千年,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烂熟于胸,实在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但是,对于高居于御座之上的复隆小皇帝而言,简直就有惊天动地的效果,当即就蒙了:因为这是恩科第三场的考试题目。
这五道题目全都是皇帝本人亲笔勾选,每一道题都蕴含深意,作为本朝第一次科举的题目最合适不过了。
科举的题目异常重要,本身就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保密流程,除了皇帝本身和仅有的几个重臣之外,知道这些个题目的人绝对不超过五个。
在这五个人当中,绝对不包括礼部右侍郎楚华文。
还有一个多时辰,第三场考试才会正式开始。
从时辰上估算,现在这个时间点上,考生们肯定已经入棚待考了,而试卷则在严密保护之下正在运往考场的途中。
考试还没有开始呢,楚华文就把题目直接呈给了皇上。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考试题目早已泄露出去。
皇帝最本能的反应就是想问一问楚华文:你这考题是从哪来的?
但是,这句话已经到了口边儿,却又被硬生生的咽了回去:这些个题目是皇帝亲自出的,又是你派人监管运送,出了事竟然一点都不知道,还要问检举揭发的楚华文,面子上过不去呀。
所以,年轻的皇帝问都没有问楚华文一句,而是直接下旨:取消本次考试,前两场的试卷统统作废。
这道旨意一下,朝堂之上立刻就炸开了锅。
恩科大考是何等重要的大事,怎能直接取消?这不是失信于天下读书人吗?
一时间,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议论纷纷,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素来性情温和的皇帝是真的恼了,劈手就那楚华文的手本掷了下来,怒火冲天的大叫着:“考题已经泄露,此为我朝第一大丑闻……科举弊案,以至于此,朝廷体制何存?大明的脸面何在?”
听了这话,所有的文武大臣全都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原本寄予厚望的恩科大考,竟然早就泄露了题目,这……这真的是一桩天大丑闻。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已顾不上体面和尊严了,厉声喝问道:“楚华文。”
“臣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科举弊案,这么大的事情,不问刑部,不问当事人,而是直接询问礼部的楚华文,看起来虽然滑稽可笑,但却是无奈之举。
因为别人根本就毫不知情,只有楚华文知道内情,要不然他根本就不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检举揭发此事。
“臣偶然得知,恩科大考的考题正如货物资材一般,在闹市之中贩卖,每一题售价三五百两不等。无数考生趋之若鹜纷纷购买,臣知此事干系重大,遂派遣得力亲信追查,终于得到实证,这才上奏天听。”
别人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楚华文就已经察觉到了科考弊案,并且已经掌握了过硬的证据,这份本事当真不小呢。
按说,这么大的事儿,肯定要由刑部、大理寺、臬司衙门汇通办理,而且这也是大明朝的传统,但是此时此刻,连皇帝本人都不知道考题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三法司的人有没有参与其中都还说不准呢,真的不敢把这事交给有司衙门去办理。
既然楚华文最先揭露出这惊天大案,他本人一定就清白的。
所以,几乎没有做过多的考虑,皇帝就直接下了命令:“朕着你彻查此事,只要是有所牵连,无论官职大小,一律缉拿审讯,不得有误。”
“臣遵旨。”
“即刻调巡防营封锁考棚,在查明真相之前,所有考生不得进出。”
“即刻缉拿主考、副主考及一应相干人等。”
“首先从朕的书房查起,一切有可能接触到考题之人,不论内宦外官,全部先行扣押再做审讯。”
“此科举弊案为我朝第一大案,无论牵扯到谁,都要追查到底,绝不姑息!”
第二百三十五章 科举弊案
三月二十五,小朝。
这是一次例行的小朝会,君臣人等商议的事项大多和本次恩科有关。
按照朝廷内部事先的安排,这次恩科会取士六百人上下,虽然总人数比崇祯朝有所减少,但却因为应考人数也有减少,录取率反而是比往年提高了很多。
放榜之后,会挑选其中几十个成绩最好的进行一场“复试”,由复隆皇帝亲自监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殿试”。到时候就可以由当今天子钦点状元、榜眼、探花了。
新朝已经成了多半年了,最缺少的东西除了钱粮之外就是人才了。
开科取士为国选才,一来是为了彰显绝不“遗贤于野”的爱才之意,更主要还是为了搭建新朝的基本班底,实现官僚系统的新旧更替。
现如今的朝廷,除了程园毕、王宣同等少数一些“太子旧党”之外,更多的则是前朝遗臣,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东林浙党人物,除此之外就是“大旗军派系”的官员了。真正的朝廷肱股之臣少的可怜。
大范围的录取,也是为了尽快的选用朝廷的自己人。毕竟通过恩科上来的这批人群都是正儿八经的“天子门生”,一旦出任官职就是皇帝的心腹嫡系,刚好可以用来进行一轮官僚系统的更替。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亘古不变的传统,若是没有一大批嫡系的官员,所谓的皇帝其实真的和光杆司令差不了多少。
商定了一些具体细节之后,这次例行的小朝会就到了“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朝退”的尾声。这个时候,礼部右侍郎楚华文递上了一份手本。
高居于御座之上的复隆皇帝接过楚华文的手本,只看了一眼,腾的一下就从御座上站立起来,脸色早已大变。
手本上的内容非常简单,是五句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言:
第一句出自《大学》: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义。
第二句出自《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第三句出自《周易》:使天下子民,聚天下之货,通有无易进退,各得其义。
第四句出自《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
第五句出自《春秋》: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这五句话,全都出自《四书》《五经》,而且已流传千年,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烂熟于胸,实在没有什么稀奇之处。
但是,对于高居于御座之上的复隆小皇帝而言,简直就有惊天动地的效果,当即就蒙了:因为这是恩科第三场的考试题目。
这五道题目全都是皇帝本人亲笔勾选,每一道题都蕴含深意,作为本朝第一次科举的题目最合适不过了。
科举的题目异常重要,本身就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保密流程,除了皇帝本身和仅有的几个重臣之外,知道这些个题目的人绝对不超过五个。
在这五个人当中,绝对不包括礼部右侍郎楚华文。
还有一个多时辰,第三场考试才会正式开始。
从时辰上估算,现在这个时间点上,考生们肯定已经入棚待考了,而试卷则在严密保护之下正在运往考场的途中。
考试还没有开始呢,楚华文就把题目直接呈给了皇上。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考试题目早已泄露出去。
皇帝最本能的反应就是想问一问楚华文:你这考题是从哪来的?
但是,这句话已经到了口边儿,却又被硬生生的咽了回去:这些个题目是皇帝亲自出的,又是你派人监管运送,出了事竟然一点都不知道,还要问检举揭发的楚华文,面子上过不去呀。
所以,年轻的皇帝问都没有问楚华文一句,而是直接下旨:取消本次考试,前两场的试卷统统作废。
这道旨意一下,朝堂之上立刻就炸开了锅。
恩科大考是何等重要的大事,怎能直接取消?这不是失信于天下读书人吗?
一时间,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议论纷纷,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素来性情温和的皇帝是真的恼了,劈手就那楚华文的手本掷了下来,怒火冲天的大叫着:“考题已经泄露,此为我朝第一大丑闻……科举弊案,以至于此,朝廷体制何存?大明的脸面何在?”
听了这话,所有的文武大臣全都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原本寄予厚望的恩科大考,竟然早就泄露了题目,这……这真的是一桩天大丑闻。
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已顾不上体面和尊严了,厉声喝问道:“楚华文。”
“臣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科举弊案,这么大的事情,不问刑部,不问当事人,而是直接询问礼部的楚华文,看起来虽然滑稽可笑,但却是无奈之举。
因为别人根本就毫不知情,只有楚华文知道内情,要不然他根本就不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检举揭发此事。
“臣偶然得知,恩科大考的考题正如货物资材一般,在闹市之中贩卖,每一题售价三五百两不等。无数考生趋之若鹜纷纷购买,臣知此事干系重大,遂派遣得力亲信追查,终于得到实证,这才上奏天听。”
别人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楚华文就已经察觉到了科考弊案,并且已经掌握了过硬的证据,这份本事当真不小呢。
按说,这么大的事儿,肯定要由刑部、大理寺、臬司衙门汇通办理,而且这也是大明朝的传统,但是此时此刻,连皇帝本人都不知道考题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三法司的人有没有参与其中都还说不准呢,真的不敢把这事交给有司衙门去办理。
既然楚华文最先揭露出这惊天大案,他本人一定就清白的。
所以,几乎没有做过多的考虑,皇帝就直接下了命令:“朕着你彻查此事,只要是有所牵连,无论官职大小,一律缉拿审讯,不得有误。”
“臣遵旨。”
“即刻调巡防营封锁考棚,在查明真相之前,所有考生不得进出。”
“即刻缉拿主考、副主考及一应相干人等。”
“首先从朕的书房查起,一切有可能接触到考题之人,不论内宦外官,全部先行扣押再做审讯。”
“此科举弊案为我朝第一大案,无论牵扯到谁,都要追查到底,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