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战伊始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最强战神、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三六中文网 www.36z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战伊始
听到太子继承大统的消息,长平公主顿时感觉天旋地转,好像被抽去了脊梁骨一般软软的瘫倒在地,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再抬头时脸上已满是磅礴的泪水。
此时此刻的长平公主早已泣不成声,又哭又笑的好像疯了一样。又过了约莫五七个呼吸的时间才逐渐恢复正常,腮旁带着亮闪闪的泪珠儿,将一身宫装整理的妥妥帖帖,,面色郑重的趴伏在地上不住的望空而拜:
“先皇在上,后世子孙惶恐难言,谨告我大明列祖列宗。自父皇登基御极以来,勤勉国事抚慰臣民,事事如临渊履薄,时时战战兢兢,奈何我大明当有此劫。贼虏环逼之下,先皇壮烈殉国,祖宗百战而来的基业先是沦于贼手后又为东虏所窃。当此社稷崩坏之时,我等不肖子孙本应追随先皇同殉社稷。每念及太祖洪武皇帝创业艰难,历代先皇守业不易。虽遭奇耻大辱扔腆颜苟且偷生,隐形藏匿如丧家之犬,然胸中血气未曾有一刻消磨,时时抱定复国之坚定信念,时时谨记丧家破国之耻,不曾或忘君父之仇。自北都而沦淮右,终得方寸之地,而今转战淮扬而临南都,万千将士用命亿兆生民景从,此皆先皇之遗德余荫。”
“先皇所立之国储已身登大宝,内有文武团结如一,外有忠勇强兵,民心士气已至极巅。今虏兵过江,国祚存亡气运断续在此一战,万望历代先皇保佑,击退虏兵收拾山河,再现我大明煌煌盛世……”
听说南京城里边的老百姓纷纷拥戴,文武大臣争相阙迎,自己的太子兄弟已经登基称帝,这个消息让长平公主喜不自胜,纷纷进行一场神圣庄严的意识般,祭告了大行崇祯皇帝和大明朝的历代先皇之后,毫不犹豫的在第一时间找到了李吴山,刚一见面就行了个跪拜大礼。
虽说李吴山从来就没有真的把这位公主殿下太当回事儿,毕竟是先皇嫡血,勉强可以算是半个“君上”,这君臣尊卑之别还是要顾忌一下的。
长平公主行此大礼,李吴山情知受不得,正要起身避开,却听她说道:
“这一礼是代先皇拜谢李壮士托付之效。”
既没有称“李侍讲”,也没有用“李大帅”这样的称呼,而是用了一个“壮士”的称谓,看起来好像有些不伦不类,其实暗含深意。
当初崇祯皇帝大行殉国之前,曾将太子、公主等人托付给了李吴山,这叫托孤之重。
李吴山不仅保着太子在万马军中杀了出来,并且一路护送到了南京,现如今太子已经脱离险境,李吴山完成了当初崇祯皇帝的托付,保住了太子等几位殿下。就算不谈君臣的上下尊卑,仅仅只是以家长的身份,崇祯皇帝和大行中宫周皇后也应该对李吴山表示一下谢意。
只可惜帝后二人早已不在人世,长平公主就代替自己的父母表达对李吴山的感激之情了。
这一拜,李吴山受得起!
长平公主再拜。
“这一拜,是拜先皇识人之明!”直到这个时候,长平公主终于说出了隐藏在心底是那句实话:“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李大帅是跋扈之臣,今日方知大错特错。才真正知道当初先皇嘱以托国之重是何等的英明,方知李大帅是何等的忠诚良直!”
一直以来,李吴山都表现的相当跋扈,屡次顶撞甚至是忤逆太子,将权臣本色表现的淋漓尽致。包括太子和长平公主在内,同时也包括路恭行、程园毕等人,都担心李吴山会成为曹孟德那样的奸雄,担心他会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勾当,但却没有一点办法。
毕竟大旗军是太子唯一可以倚仗的力量,李吴山表现的再怎么跋扈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忍耐下来。
但是现在,在太子继承大统的关键时刻,李吴山却没有率领大旗军进城,更没有趁机“把持朝廷”或者是做出以武力“胁迫天子”的事情来,而是把大旗军主力留在城外,随时准备和汹汹而来的清军决一死战。
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自己不是大明朝的曹孟德,而是扶危定难的周公旦。这份忠诚之心,可昭天地日月,也彻底打消了长平公主的担忧。
换做是旁人,早被长平公主的这番言行感动的一塌糊涂了,但李吴山却表现的非常冷淡,只是淡淡的说道:“福藩不得民心,太子为天下正统国之储君,身登大宝不过是顺应民心的事儿,我也不敢居功……”
民心?
民心这个东西说起来好像很重要,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虚的不能再虚的概念而已。若是没有李吴山事先安排布置搅动风潮,哪里有什么民心?谁还记得一个前朝太子?若是没有大旗军在外苦战打下的赫赫威名,又怎么会如此轻易的登上皇帝宝座?
所谓的万民拥戴,不过是李吴山带起来的节奏罢了。如果没有强悍的大旗军,那些个弘光朝的臣子会拥戴一个毫无根基的前朝太子?
武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这个时候的长平公主已经彻底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长平公主又要做势再拜,李吴山却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很不客气的说道:“我说殿下呀,收买人心的那一套做派还是收起来吧。”
长平公主对李吴山的尊重固然是出于真心发于肺腑,但这其中未必就没有收买人心的意思。
李吴山如此直白的说出来,让她显得非常尴尬。
“我知道,有些人始终认为我是大明朝的曹孟德,随便他们怎么想好了,我不在乎!而且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辩解,是忠是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李吴山还是那副跋扈的嘴脸,他的言语显得有些太过于简单粗暴了:“清军已经渡江,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我可没有心思听殿下说这些好听的话儿,只有打胜了这一仗才是最实在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是无关紧要!”
若是在以前,这样的话语肯定会让长平公主感到很刺耳,甚至会生出厌恶之心,但是现在反而当做是一种坦诚和直率。
眼下这个局面,南京城能不能守住不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还关系到大明朝的存亡兴废,这一战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
这一战要是胜了,自然是局面为之一新,光复故土收拾残破的大明朝就有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若是打败了……那就是真的一败涂地再也没有希望了。
亲身经历过扬州之战,见识过大旗军的战斗力之后,长平公主深知谁才是这一切的关键。
“国仇家恨全都系在这一战当中,南京虽有泱泱十万人马,但真正可以依赖者唯有李帅的大旗军。这半壁河山,还有复国之希望,就全都托付李大帅了……”
“打仗的事儿你就别管了。”
“长平深知李帅之能,从未想过插手军务。”
“眼下还真的有点紧要的事儿……”
“请李大帅吩咐,我一定会转告太子……万岁。”
“其一,城外的百姓泱泱百万之众,必须尽快撤到城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都必须这么做。”
“长平谨记。”
“其二,颍州、寿州、凤阳一带的百姓必须尽快迁徙过来,那才是咱们的根基。”遥望着巍峨的南京城,李吴山说道:“虽说殿下已成为江南之主,但我总觉得还不是很稳固。一旦有变,还是咱们的自己人最可靠!”
停留在淮西的百姓,绝大多数都是李吴山从北边带过来的,忠诚度自然没得说。只要把那几万人口迁徙到南京来,才更放心。
“左翼的高起潜部虽有近四万人马,但战力恐怕不行,最好尽快把韩赞周部调过来加强左翼的防守。”
三大营的人马当中,高起潜部的人数最多,当初就被弘光帝作为江防的主力。但高起潜部的人马当中,有一半是从巡防营和守备营中抽调出来的,只能算是治安军,要是野战的话,恐怕顶不住气势汹汹的清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后面的韩赞周部调上去。
说起韩赞周,还有个小故事。
马士英本来是想调三大营的兵包围南京,却在半途中听到了太子“夺宫”的消息,马上改变了主意,让韩赞周率兵进城“平乱”。
虽说韩赞周是弘光朝的人,但这位大太监却严词拒绝了,而且理由非常充分:“我韩赞周奉命守江,今敌军渡江而来,当与敌决战。城内之事绝不参与,马大人也不要想从这里调动一兵一卒!”
虽然我韩赞周是个宦官,但却是军职。军人的使命就是杀敌,不参与你们的政治争斗,这就是韩赞周的态度。
其实这也正是韩赞周的精明之处:三大营当中,实力最强的高起潜是崇祯旧臣,肯定会倾向于太子。若是他韩赞周带兵进城“平乱”,有可能会引起和高起潜部的激烈火拼。到最后不论胜负如何,都会便宜了三大营的另外一个巨头:卢九德!
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参与到马士英和太子的政治争斗中,到了最后便宜却是别人的,韩赞周没有那么傻。还不如远离政治漩涡,不参与此事,到了最后谁也不会得罪。
万般无奈的马士英正准备再去找卢九德,还没有进军营呢就听到了高起潜奉命进城的消息,顿时就知道大势已去,毫不犹豫的带着两百多个亲信朝着南边去了……”
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战伊始
听到太子继承大统的消息,长平公主顿时感觉天旋地转,好像被抽去了脊梁骨一般软软的瘫倒在地,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再抬头时脸上已满是磅礴的泪水。
此时此刻的长平公主早已泣不成声,又哭又笑的好像疯了一样。又过了约莫五七个呼吸的时间才逐渐恢复正常,腮旁带着亮闪闪的泪珠儿,将一身宫装整理的妥妥帖帖,,面色郑重的趴伏在地上不住的望空而拜:
“先皇在上,后世子孙惶恐难言,谨告我大明列祖列宗。自父皇登基御极以来,勤勉国事抚慰臣民,事事如临渊履薄,时时战战兢兢,奈何我大明当有此劫。贼虏环逼之下,先皇壮烈殉国,祖宗百战而来的基业先是沦于贼手后又为东虏所窃。当此社稷崩坏之时,我等不肖子孙本应追随先皇同殉社稷。每念及太祖洪武皇帝创业艰难,历代先皇守业不易。虽遭奇耻大辱扔腆颜苟且偷生,隐形藏匿如丧家之犬,然胸中血气未曾有一刻消磨,时时抱定复国之坚定信念,时时谨记丧家破国之耻,不曾或忘君父之仇。自北都而沦淮右,终得方寸之地,而今转战淮扬而临南都,万千将士用命亿兆生民景从,此皆先皇之遗德余荫。”
“先皇所立之国储已身登大宝,内有文武团结如一,外有忠勇强兵,民心士气已至极巅。今虏兵过江,国祚存亡气运断续在此一战,万望历代先皇保佑,击退虏兵收拾山河,再现我大明煌煌盛世……”
听说南京城里边的老百姓纷纷拥戴,文武大臣争相阙迎,自己的太子兄弟已经登基称帝,这个消息让长平公主喜不自胜,纷纷进行一场神圣庄严的意识般,祭告了大行崇祯皇帝和大明朝的历代先皇之后,毫不犹豫的在第一时间找到了李吴山,刚一见面就行了个跪拜大礼。
虽说李吴山从来就没有真的把这位公主殿下太当回事儿,毕竟是先皇嫡血,勉强可以算是半个“君上”,这君臣尊卑之别还是要顾忌一下的。
长平公主行此大礼,李吴山情知受不得,正要起身避开,却听她说道:
“这一礼是代先皇拜谢李壮士托付之效。”
既没有称“李侍讲”,也没有用“李大帅”这样的称呼,而是用了一个“壮士”的称谓,看起来好像有些不伦不类,其实暗含深意。
当初崇祯皇帝大行殉国之前,曾将太子、公主等人托付给了李吴山,这叫托孤之重。
李吴山不仅保着太子在万马军中杀了出来,并且一路护送到了南京,现如今太子已经脱离险境,李吴山完成了当初崇祯皇帝的托付,保住了太子等几位殿下。就算不谈君臣的上下尊卑,仅仅只是以家长的身份,崇祯皇帝和大行中宫周皇后也应该对李吴山表示一下谢意。
只可惜帝后二人早已不在人世,长平公主就代替自己的父母表达对李吴山的感激之情了。
这一拜,李吴山受得起!
长平公主再拜。
“这一拜,是拜先皇识人之明!”直到这个时候,长平公主终于说出了隐藏在心底是那句实话:“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李大帅是跋扈之臣,今日方知大错特错。才真正知道当初先皇嘱以托国之重是何等的英明,方知李大帅是何等的忠诚良直!”
一直以来,李吴山都表现的相当跋扈,屡次顶撞甚至是忤逆太子,将权臣本色表现的淋漓尽致。包括太子和长平公主在内,同时也包括路恭行、程园毕等人,都担心李吴山会成为曹孟德那样的奸雄,担心他会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勾当,但却没有一点办法。
毕竟大旗军是太子唯一可以倚仗的力量,李吴山表现的再怎么跋扈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忍耐下来。
但是现在,在太子继承大统的关键时刻,李吴山却没有率领大旗军进城,更没有趁机“把持朝廷”或者是做出以武力“胁迫天子”的事情来,而是把大旗军主力留在城外,随时准备和汹汹而来的清军决一死战。
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自己不是大明朝的曹孟德,而是扶危定难的周公旦。这份忠诚之心,可昭天地日月,也彻底打消了长平公主的担忧。
换做是旁人,早被长平公主的这番言行感动的一塌糊涂了,但李吴山却表现的非常冷淡,只是淡淡的说道:“福藩不得民心,太子为天下正统国之储君,身登大宝不过是顺应民心的事儿,我也不敢居功……”
民心?
民心这个东西说起来好像很重要,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虚的不能再虚的概念而已。若是没有李吴山事先安排布置搅动风潮,哪里有什么民心?谁还记得一个前朝太子?若是没有大旗军在外苦战打下的赫赫威名,又怎么会如此轻易的登上皇帝宝座?
所谓的万民拥戴,不过是李吴山带起来的节奏罢了。如果没有强悍的大旗军,那些个弘光朝的臣子会拥戴一个毫无根基的前朝太子?
武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这个时候的长平公主已经彻底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长平公主又要做势再拜,李吴山却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很不客气的说道:“我说殿下呀,收买人心的那一套做派还是收起来吧。”
长平公主对李吴山的尊重固然是出于真心发于肺腑,但这其中未必就没有收买人心的意思。
李吴山如此直白的说出来,让她显得非常尴尬。
“我知道,有些人始终认为我是大明朝的曹孟德,随便他们怎么想好了,我不在乎!而且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辩解,是忠是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李吴山还是那副跋扈的嘴脸,他的言语显得有些太过于简单粗暴了:“清军已经渡江,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我可没有心思听殿下说这些好听的话儿,只有打胜了这一仗才是最实在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是无关紧要!”
若是在以前,这样的话语肯定会让长平公主感到很刺耳,甚至会生出厌恶之心,但是现在反而当做是一种坦诚和直率。
眼下这个局面,南京城能不能守住不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还关系到大明朝的存亡兴废,这一战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算过分。
这一战要是胜了,自然是局面为之一新,光复故土收拾残破的大明朝就有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若是打败了……那就是真的一败涂地再也没有希望了。
亲身经历过扬州之战,见识过大旗军的战斗力之后,长平公主深知谁才是这一切的关键。
“国仇家恨全都系在这一战当中,南京虽有泱泱十万人马,但真正可以依赖者唯有李帅的大旗军。这半壁河山,还有复国之希望,就全都托付李大帅了……”
“打仗的事儿你就别管了。”
“长平深知李帅之能,从未想过插手军务。”
“眼下还真的有点紧要的事儿……”
“请李大帅吩咐,我一定会转告太子……万岁。”
“其一,城外的百姓泱泱百万之众,必须尽快撤到城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都必须这么做。”
“长平谨记。”
“其二,颍州、寿州、凤阳一带的百姓必须尽快迁徙过来,那才是咱们的根基。”遥望着巍峨的南京城,李吴山说道:“虽说殿下已成为江南之主,但我总觉得还不是很稳固。一旦有变,还是咱们的自己人最可靠!”
停留在淮西的百姓,绝大多数都是李吴山从北边带过来的,忠诚度自然没得说。只要把那几万人口迁徙到南京来,才更放心。
“左翼的高起潜部虽有近四万人马,但战力恐怕不行,最好尽快把韩赞周部调过来加强左翼的防守。”
三大营的人马当中,高起潜部的人数最多,当初就被弘光帝作为江防的主力。但高起潜部的人马当中,有一半是从巡防营和守备营中抽调出来的,只能算是治安军,要是野战的话,恐怕顶不住气势汹汹的清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后面的韩赞周部调上去。
说起韩赞周,还有个小故事。
马士英本来是想调三大营的兵包围南京,却在半途中听到了太子“夺宫”的消息,马上改变了主意,让韩赞周率兵进城“平乱”。
虽说韩赞周是弘光朝的人,但这位大太监却严词拒绝了,而且理由非常充分:“我韩赞周奉命守江,今敌军渡江而来,当与敌决战。城内之事绝不参与,马大人也不要想从这里调动一兵一卒!”
虽然我韩赞周是个宦官,但却是军职。军人的使命就是杀敌,不参与你们的政治争斗,这就是韩赞周的态度。
其实这也正是韩赞周的精明之处:三大营当中,实力最强的高起潜是崇祯旧臣,肯定会倾向于太子。若是他韩赞周带兵进城“平乱”,有可能会引起和高起潜部的激烈火拼。到最后不论胜负如何,都会便宜了三大营的另外一个巨头:卢九德!
自己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参与到马士英和太子的政治争斗中,到了最后便宜却是别人的,韩赞周没有那么傻。还不如远离政治漩涡,不参与此事,到了最后谁也不会得罪。
万般无奈的马士英正准备再去找卢九德,还没有进军营呢就听到了高起潜奉命进城的消息,顿时就知道大势已去,毫不犹豫的带着两百多个亲信朝着南边去了……”